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教育

1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教育?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细心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并精心地备好课,采用巧妙的教学方式,将“授业”与“传道”融为一体,让一堂语文课就像一场润物的春雨,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一、 通过作者介绍,对学生有意识地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作者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这些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德育材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藤野先生》的作者鲁迅,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的精神,弃医从文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下,用笔作刀枪,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的斗争,类似的作者还有郭沫若、闻一多、老舍等。唐代诗人杜甫、李白,他们忠君爱国,愤世嫉俗,他们分别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抒发了他们浓厚的爱国情怀。纵古观今,很多作者的经历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课堂上利用得好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等方面的教育。

二、通过作品背景介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结合文章背景,可以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教育。如巴金的《日》的教学,我详细介绍了背景:这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的1942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此而发,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的为祖国轰轰烈烈地献身,赞美飞蛾,也就是赞美抗日战士,这样的背景富于启迪性和鼓舞性。介绍完背景后,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很大地被激发出来。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教育

三、通过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文以载道”的课文占了绝大部分,我们应当挖掘教读课文中的那些“道”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如在《散步》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这是一篇秀美、隽永、内涵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文章写了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样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就是在这平常的家庭琐事的叙述和描写中,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间真情。分析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精彩的片段教学,体会主题内容,培养学生尊老爱幼、重视亲情及对生命的责任感。

2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最佳时期,在教学中的满堂说和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空间说教,不但激起其兴趣,而且会使小学生厌倦,只有把知识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达到较好的效果。 在朗读训练中渗透德育。朗读活动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人类语言学研究表明,朗读并非机械地把原文读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语言,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成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可以在朗读中巧妙地渗透德育。在作文实践中渗透德育。作文是思维创作的高级表现形式,它能综合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人、事、景、物,要求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在习作过程中,教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起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便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学是课内外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语文的教学更加离不开课外实践。

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的良好品德来源于实践,也反映在行动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内教学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巩固、加深课堂教学的效果,把德育落到日常社会生活中。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讲读课文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是融为一体的,没有离开语言文字的思想内容,也没有缺乏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位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所以,小学语文教材选了大量文质兼美、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这些文章运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各种具体形象,或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要从课文的字、词、句入手,启发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词造句的,通过这一手段,让学生感知课文内的具体情节,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让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从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确定每篇课文的重点渗透内容。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台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的几百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如政治教育包括: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思想渗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等。道德渗透包括: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助人为乐等。心理品质渗透包括: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意志、情操等,有了重点,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品德教材,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

3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创设情境,发展想象;创设情境,训练语言等等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发展想象,训练语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巧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创设情境“贵在得法”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如《翠鸟》—文第三自然段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这一段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可设计这样—个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翠鸟行动的敏捷?”学生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但不一定能找出“只有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这样的关键句子。此时,通过演示翠鸟钓鱼的情景,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看到翠鸟活了、飞了,动作是那么敏捷。教师顺势提问:“苇杆的摇晃和水波的荡漾持续的时间长吗?翠鸟到哪里去了?”学生茅塞顿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再反复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精炼。

体会成功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正如契诃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教师要关注学每一名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信赖、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回答错了既不能讽刺,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能不加理睬,而是耐心的引导这些学生,使之正确的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有时候一个词语或句子、故事的理解在小学生的眼里、心里、嘴里所看到的、想到的、说出的,常常富有灵性,充满哲理,教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得不感叹孩童的天真与无邪,纯洁与烂漫。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鼓励、表扬,这样,学生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信心。

同时教师要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喜悦的平台,例如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在小组学习中优生能起到“小先生”的作用,对差生(潜能生、学困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小组成员各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他们通过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往往能够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学生品尝到的成功喜悦溢于言表。

4

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1.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最殷切的需要就是被赏识。“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都是在讲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赞扬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我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微微一笑。每节课我都尽量多赞赏学生,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自然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

2.认真倾听激趣法

传统课堂教学多是老师掌握着“话语权”,学生只能做一个个容器,等着老师往里灌东西,可结果,教师的辛勤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天性。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发言。我认为,学生“讲”教师‘听”,有三大好处:一是通过“听”,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二是通过“听”,教师可以真正领悟“教学相长”的真谛。三是通过“听”,可以锻炼学生,学生越说越会说,越说越想说,越说越自信。譬如在教《蘑菇该奖给谁》时,我让学生自己想想蘑菇到底应该奖给谁,并说说为什么。他们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一学生说:“我觉得蘑菇应该奖给小灰兔,因为他跑赢了。”有一位学生马上举手反驳:“应该奖给小白兔,因为她是和高手比的。”两人讲得似乎都有道理,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也开始动摇起来,有的支持小白兔,有的支持小灰兔,一时间简直成了辩论比赛,热闹非凡。而我却在孩子们的辩论中静静地倾听着,偶尔提出自己的观点,做他们的引导者而不是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种学生多讲、老师多听的教学模式正是“授之以渔”的有效途径。

3、游戏激趣法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可将学与游戏结合,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在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1)找朋友。教师在卡片上写上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通过游戏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寓教于乐,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的教育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