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相融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相融教学的策略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古诗词兴趣的最好时期,下面是小学语文古诗词相融教学的策略,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古诗词相融教学的策略

一、课前预习,整体把握诗词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的朗读以及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多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古诗词的大致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自主能力。古诗词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它在语言上跟现在的说话表达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偏差以及错误,所以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重视课下注释,从而提高他们对这篇诗词的理解。找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预习,掌握古诗词中的难词、生词,确保学生对整体的古诗词意识能够充分了解,提高学生对整体古诗词学习的基础认识和感知。

二、读诗训练,感受文字魅力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是开启古诗大门的金钥匙。对于音韵和谐、形神兼美的古诗来说,要想把握它们的节奏、韵律、意境、内涵之美,第一要领就是反复诵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读诗训练,通过读顺句子、读准字音、反复吟诵来体会古诗的语言魅力和情感真谛。

一是定好基调,体会情感。这样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读。一般来说,情感明快的,读起来语调轻松,语速较快,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情悲愤的,读起来语调低沉,语速较慢,如《示儿》。二是把握节奏,体会韵律。古诗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诗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读法指导,引导学生把握好重音、语气和语调、音长等,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三是注意变音,把握不同。

由于古今语音的差异,一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要指导学生按古音去读,这样才不至于影响古诗的声律。例如“斜”这个字,古音读“xiá”,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还有“见”这个字,有时读“xiàn”,这是一个通假字,表示“出现”的意思,如“风吹草低见牛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四是抓住关键,细细揣摩。从古至今诗人都十分注重锤炼语言,古诗中“吟安一个字,捻断三茎须”之类的炼字佳话屡见不鲜。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诗人独具匠心的关键字句细细品味。如《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山行》“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生”字等等,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吟诵原文,品味诗词意韵

我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极为精练,内蕴丰富,言简意赅。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人以寥寥二十字,描绘出了一个幽静的环境。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使全诗境中有人,静中有动。全诗通过描绘老渔翁寒江冬钓图,向我们展示: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渔翁的生活是这样凄冷孤寂,而性格又是如此孤标独傲。在寒冷寂静的环境里,不怕天寒地冻,忘掉世间的一切,专心致志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孤傲,正是柳宗元孤标独傲、超然物外形象的真实描绘。作者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一首二十字的小诗,竟然蕴涵了如此多的信息,使我们不能不惊叹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

四、钻研教材,把握诗词情感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远,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也不同于现代人,教师要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必须对写作背景等有一定的了解。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句,许多人认为是老人喝酒后讲话带着醉意,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带着醉意。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他长期未得任用而闲居农村,比较郁闷,时常借酒消愁。两相比较,笔者觉得还是取后一种解释更为合理,更能体会词中所反映在农村生活的愉快和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浅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

一、反复吟诵

语文教学,一直很重视诵读。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说明了吟诵的功效。尤其是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更适合古诗词的诵读。尤其是反复吟诵的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还可能引发学生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作为老师,我们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给学生设计安排一些新奇点,采用各种形式的吟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比如笔者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首先是要学生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等),读出自己的理解。其次是教师描绘意境: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读后的感受。再者是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最后是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二、展示实物

在古诗教学活动中,常常会遇到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如骆宾王的《咏鹅》,诗中对鹅的外形及戏水动作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但许多小学生并没有认真观察过鹅,甚至没有见过鹅。对于这类古诗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实物来教学,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对于难以直接展示的物体,如鹅,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图片或视频资料,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了解鹅的外形及相关生活习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曲项向天歌”“白毛”“红掌”,增强了对整首诗的意境理解。这些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

三、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音乐、道具等创造出一种较为真实的环境,让学生能在模拟情境中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比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也可以运用音乐、剪纸、简笔画来创设情境,实现于教材的基调,抒发的情感相吻合,相协调。比如,在学习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课前教师找几个学生对诗中描绘的场景进行排演,上课时先将诗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情景现场演绎,表演后学生对诗中描绘的场景留下了深刻印象。情境教学法除了教师让学生模拟古诗中的场景外,还能在课前通过问题创设来增加学生的兴趣,如教师提问“什么东西用火烧了之后第二年还能继续生长”,以此引入对《草》的学习。

四、户外体验

古诗文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很大,往往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常常很难集中注意力。而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又有强烈的好奇心。适当开展户外教学就能突破这一瓶颈。通过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户外,在大自然的帮助下进行古诗词教学。实现将古诗词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体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学习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时,诗句里描绘的是诗人闲居乡村,在春天到来时见到的各色景致,展现了乡村生活中儿童放学后的玩乐场景以及春天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情景。因此,教师就可以带领小学生进行户外教学。让学生进行放风筝游戏,向学生解释“纸鸢”就是风筝的意思,并能让学生在玩中体会“草长莺飞二月天”及“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具体情境:在大自然的熏陶感染下,体会诗句中描绘的场景,丰富学生讷想象力。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不仅使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深刻,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还能提高对大自然的热爱。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背诵,诱导理解内容

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有这样一篇文章《英英学古诗》,这篇文章引导的学习方法,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基本要求。能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大意,知道作者是谁。文章是这样的:

英英:奶奶,今天我们学了一首古诗,我背给你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奶奶:背得真好,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英英:这首诗是说,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奶奶:嗯,奶奶听懂了。这首诗是谁写的呀?

英英: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这样的方法在小学低年级的复习课上老师可以借鉴,家长在家的时候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学生复习古诗。这种对话的方式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是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的。它中间潜藏着循循善诱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在展示中复述了课文,完成古诗的学习和复习。

二、通过想象再现画面

中国古代诗人作品大多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首好诗如同一幅画卷,展现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读品评体会,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会的画面,让学生根据想象在纸上画出这样的场景:在花红柳绿的春天里,下着蒙蒙细雨,仿佛还可以听到黄莺的鸣叫,在这个山水环绕的村子里,酒家的旗子还在风雨里飘荡,有谁知道南朝多少的亭台楼阁在这里湮没。能画到这里想到这里的同学对诗意的理解,对诗情的体会就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当时的场景,诗人看到后的情怀,或自己的感触,有利于学生体会意境。如果有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则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在诗境中领会诗意

诗的美,不仅是它的画面美,更是承载了诗人的情怀和思想。

如《江南春》的前两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当学生读到这两句的时候,这是一幅唯美的画,这也是对后面要表达的情思的铺垫,这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事物的思想情感的抒发,作者只是通过看到了这样的景物而引发了忧思,也正是这样的景物触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万千感慨。这首诗也是作者通过对美好景物的描写来反衬朝代更替的哀伤。如何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体会情感呢?要想把学生真正地拉进作者的诗歌,我们要给学生还原创作作品的当时背景以及诗歌所叙事的背景,才能体会这一组组的意象所渲染的意境。学习诗歌,教师的引导和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尤为重要的。诗歌的诗性美,仍然重在体会,重在领会诗的神韵。

四、通过对重点字词的讲解理解诗意

诗词的语言是非常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和赏析古诗的时候,一般要抓住其中重点字词句。有时候作者就是通过一个字或一个词,一个佳句来表达诗歌的内容、主题、思想。这些字词句都是诗人妙手偶得,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这首古诗是一首写景的佳作,前两句写太阳落山前的江上景色,斜阳照水,波光粼粼,半江碧绿,半江红色,活像一幅油画,“铺”字用得真是神来之笔,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斜射。解词释句是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深入阅读理解诗歌意思的第一阶段。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从语言文字开始对诗歌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对字和词的理解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翻译诗句来理解诗的意思及作品的内涵。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心得

一、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众所周知,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对于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诵读形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诗中互相对应的字眼,学生很快找到了:“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窗含”对“门泊”,“东吴”对“西岭”,“千秋雪”对“万里船”。他们还知道了这些字眼像对联一样词性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容易记忆。于是,整首诗就在学生自娱自乐式的你一言、我一答的朗读中渐渐熟悉起来。他们在朗读中,知道了诗歌描写的是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勃勃,热闹中蕴藏着宁静的景象。此时,我又及时配上音乐,加以适时的解说,学生便像唱儿歌似地将诗歌顺溜地朗诵并背诵起来。在有节奏的朗读中,诗歌所描绘的这种自然景物的蓬勃向上、和谐之美,也在学生脑海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脚步去欣赏那时空悠远的诗中情。

二、揣摩字词,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那些关键字词,有利于准确把握全诗的情感或意境。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孤寂的境地。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品析“尽”“闲”这两个字,再去读一读“高飞尽”“独去闲”,就发现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而诗人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学生在品词赏句后体会到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以“静”作为全诗的血脉,巧妙地抓住了几个重点字,将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寂静”的境界。

三、借助想象与联想,体会诗歌描绘的情境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寥寥数笔,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垂钓”小童的认真、趣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教学时,我让学生读后想象小儿遇到路人问路时“遥招手”的情境以及接下去可能发生的事情。学生兴趣大增:有的说小儿听到有人询问,紧张得连连摆手,生怕惊跑了鱼儿;有的说小儿用手指指钓鱼竿,撅起小嘴,十指放在嘴边——“嘘”,告诉路人不要发出声音;有的意犹未尽,干脆和伙伴表演了起来……一幅小儿垂钓的景象,被他们描述得有声有色,让人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那乐趣横生的动人情境。

四、多样整合,将诗歌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美,陶冶情操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还需要细水长流,对诗词多样整合,让其有用武之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古诗词教学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如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安排学生诵读古诗,每日评选“最佳诵读小明星”;每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进行古诗配画并展示评奖;每月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收获汇报给家长……平

时,我还注重系列性导学,如学习了《村居》后,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春之韵”古诗竞赛;学习了《望天门山》后,搜集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歌,开展“跟着诗歌游祖国”的快乐之旅;学习了白居易、王维等诗人的诗歌之后,搜集这些诗人的其他诗歌,组织“展示诗人才华”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作文时运用名诗佳句……一系列的整合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的独特魅力,使古诗词学习不再孤助无援,同时,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古诗词带给自己的成功感和乐趣。

五、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在教学《赠汪伦》时,我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李白正处在触景生情之时,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仿照《赠汪伦》写写朋友、家人间的送别诗。学生们兴趣盎然,亲情、友情跃然纸上。一学生是这样写的:“王军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告别声。高速公路长万里,不及李莹送我情。”(王军、李莹均为班内学生)也有这样写的:“妈妈帮我缝衣服,一针一线密密缝。绵绵纱线细又长,不及妈妈爱我情。”

在教学《忆江南》后,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填词。如“家乡美,风景旧曾谙。暮冬麦田青青色,晨起白雾轻如纱。能不忆家乡?”一位学生则写道:“西河好,瓜果旧曾谙。西河柿子红胜火,西河羊肉甲天下。能不忆西河?”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有创意地表达,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自主探究。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