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模式研究

在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下面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模式研究,一起来了解下吧: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模式研究

1、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美

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必须重视古诗的背诵朗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魅力与哲理,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文中展现的美景,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古诗人常常吟诗作对,所以诗是应该吟诵的,不应该只是看,看是无法体会到诗的韵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划分出古诗的音步,按照音步大声的朗诵,体会诗文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比如孟浩然的《春晓》,大致可以这样划分:“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有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绿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在理解诗文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文字创作是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目标之一。为此,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学士能够灵活的运用古诗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比如教师在讲解贺知章的《咏柳》时,在领会了诗人描绘的又高又绿的柳树之后,启发学生充分想象自己见到的柳树是什么样的,是长在怎样的环境中的,在静态和动态中各是怎样的姿态,让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3、营造学习情境,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我国的古诗由于年代久远,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晦涩难懂的古诗,不论从语言还是从意境上都是这一阶段的学生难以理解的,这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甚至产生畏惧或是厌烦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情境,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涵。

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探究

一、注重个性培养,处处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1、尊重每个学生的朗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内容的体会即使一样,表达出来也有所差异。因此,在这节课的朗读指导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允许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请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你从词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这个问题贯穿于品读词作的环节始终。学生只有口诵文字,心入其境,并赋予形象的体态语言,这时,他们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

2、作业安排赋予学生选择权

教学最后,我让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作业,可以自己尝试再创作一首《西江月》,也可以再去学辛弃疾的其他诗词或其他宋词作品,还可用为这首词配上画,再现黄沙岭美丽的夜景……… 这些作业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他在完成的过程中会实现又一次提升。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让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古诗词的浸润中得以提升。

二、以诵读代解析,感受全词意境美。

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补充资料注重形象感悟,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感悟,深入研读思考,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联想画面入情入境朗读。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粗略感受转变为细腻的体会,并通过创设情境,把文章中负载的情感真切地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而音乐却能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进而升华情感。

三、 多媒体,使古诗词教学尽显诗情画意。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更好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具体表现在两个环节:

1、 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突破节奏中的难点

读好宋词的节奏是感悟宋词魅力的前提。在本课的“读出这首词的节奏”环节中,有这样一处难点(播课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这一句的节奏划分与前几句是不同的,而学生很容易混为一体。这时,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便成功地解决了这个节奏问题。

2、运用多媒体创设诗词情境

音乐是开启人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留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

a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

b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c品读诗词之后,一个《西江月》flash播放使用,使得学生切实感受到宋词真的是可以唱的,不禁跟着歌声哼唱起来,而且唱得还极有韵味。

从这几方面来看,多媒体的运用无疑给本节课的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使古诗词的教学尽显诗情画意,充满灵动与精彩。

四、以点带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人说,没有见识过的世界,学生总是充满了好奇。我倒是觉得,窥见一斑之后更想观其全貌。顺应这样的心理,扩充辛弃疾的其他作品,带学生走进遥远的宋朝,在似真似幻中,在反复读题中再次感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更激起学生学诗词的热情。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诗导课的方式与阅读教学的导课方式类似,即:间接导课与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导入法、疑问导入法,预习导入法,背景导入法等等.不管哪种导入法都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如:我执教的《回乡偶书》采取的就是间接导入法,由已学过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来唤醒学生对诗人的再现进而在增强孩子的求知欲的前提下进入本课的学习。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就像本人执教的《泊船瓜洲》,从今天起我们进入第二组元的学习,随着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位宋朝诗人王安石,今天学习他笔下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知晓诗人。

古诗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诗人创作此诗的境遇与心态等。古诗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好素材,是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典型体现。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新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因此处理好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也可以使教学增添生趣。

像我在这一环节介绍诗人贺知章创作《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就会在这种情境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积累提出较高的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能根据需要搜集有关材料。我教学《长相思》在这一环节让学生交流对于纳兰性德你知道多少呢?这样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又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还为下一步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三、自主学习,弄懂诗意。

《语文课程标准》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种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做到放和扶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首先要大胆地放。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探索新知,弄懂诗意。对于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和帮助使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得到解决。

引导学生利用书上的图画,注释或其他工具书等帮助理解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意思还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诗眼

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词语

: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

(3)抓诗句

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诗题

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四、诵诗想象,品诗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博大精深,凝炼含蓄。有着音乐、建筑、绘画、意境等在内的巨大美学价值。诗的情感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来体会。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趁热打铁,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点读、评读、范读、诵读,演读使学生能读出诗的重音和节奏,知道应该如何把握诗的轻重缓急,加深对诗人情感地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于诗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地朗读。在初读过程中,仅以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要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的朗读就要求能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地朗诵。

五、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诗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为之动情。怎样让学生进入到这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呢?教师不要孤立地指导朗读或单纯地创设情境,而是将创设情境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我有时采取演一演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此情此景;我有时通过看录像将学生带入到诗的意境中,情感的表现一次比一次丰富,学生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到位。最终,让学生通过读与诗人的情感达到共思、共忧、共吟的境界。实际上这一环节就是前一环节的升华和展示。

六、拓展延伸,创作诗词。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要求学生诵读古诗文,以利于学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古诗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在结束了一首诗的教学后,并不结束这堂课的教学,而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类型的古诗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的量。使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大量的古诗,了解到诗人更多的优秀的诗作。

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比如低段可以让学生表演,再现诗的意境;中高段可通过课件的出示和音乐的渲染,创设适宜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课堂环境。通过这个语言实践过程,指导学生运用古诗的能力,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及兴趣,让他们能学以致用,真正起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简单明了

教学板书是艺术,艺术是讲究创造的,是需要教师花心血进行构思、提炼、创新的。每一幅新颖别致、独具个性、富有美感的艺术板书的出现,都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我们提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板书,更提倡教学板书的新设计和新创意。板书设计做到,围绕诗词中心,抓住关键词,简单明了,有创新。

小学语文古诗趣味教学

一、课前“激趣”,吸引学生巧妙入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扣人心弦的开场白,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时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可先挂出课文图片,让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说说图片上的内容,然后老师很神秘地说有一位名人可以用28个字就把这幅图片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然后就一句一句地读出来,再让学生说说每句诗所描绘的景色,这样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由他们点出每句诗的重点字,这样的课堂既民主要有活力。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发日忆山东兄弟》,可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又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对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极力渲染描写,表达了内心抑制不住的赞叹之情。学生诵读有声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写意的国画:十里荷香,画面色彩淡雅渲染,虚实相衬,学生在诗画的对照中,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采取“激趣”之法,可使学生兴趣倍增,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保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古诗所写的时间距离现在毕竟久远,而且言简意赅,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就会淡化,慢慢地转移目标了。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画图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保持学生的兴趣。

如教学杜牧的《山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画家,根据《山行》的内容画一幅风景你会怎样画呢?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让学生看一些枫叶山景的图片。再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当学生弄清诗意后,可以让学生想想雨后的情景,再配有雨声和雨后的音响再配以诗的朗读,以延续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像。

在分析《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让学生领悟到“绿”的妙处,教师可以将“绿”字设置与众不同的进入方式。这样一来,突出强调的作用达到了。然后让学生们小组合作,品味诗歌语言,通过对每个字的比较、推敲,最终领悟到了“绿”的神韵。最后,教师再次点击,将大家体会到的“满”“入”“过”“到”“吹”等意思出示,既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又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诗中的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

“保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三、课末“添趣”,促进学生阅读延伸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及成人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编故事、表演小品的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王维的《九月发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学生扮演身在远方的游子,教师可指导学生设置表演的情景,像演小品一样演《九月发日忆山东兄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受到思想的教育。又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老师可把诗的背景讲解,引导学生学生根据原诗说一说诗中发生的故事,让学生把汪伦对友人之情的理解升华。

课末“添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更有味道,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课后“找趣”,丰富学生诗歌视野

只在课堂上的“诗趣”是不够的,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必须把这个“趣”引申到课外。教师可以寻找一个契机,从课堂学习中延伸出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宽学生对古诗的知识面,把课内的“感悟熏陶”引向课外综合实践的广阔天地。可以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和家庭作业中有意识地去加以这方面的渗透。比如:学习了苏轼、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诗后,让学生收集一些诗人轶事或者找一找这些名人的其他古诗,让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些。

设计一次班队活动,围绕各种主题吟诵相关的古诗词如“思乡”“风景”等主题让学生们也来斗斗诗。来一次古诗诵读比赛,看谁知道的古诗多。以此可见,课外学习的空间是很广阔的,渗透的机会也是无限的,引导的方式是多样的。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