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语文古诗词如何改进教学

1

小学语文古诗词如何改进教学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那么小学语文古诗词如何改进教学呢?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

小学语文古诗词如何改进教学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我将《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因此,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言简意赅,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昆虫时的体验,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掌握古诗学习法,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美

品味语言,首先读懂语句。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间、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中“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就省略了主语谁,谁对愁眠这样补上以后,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元”,“儿童急走追黄蝶”的 “走”, “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衰”等,这些古今意思有别或读音不同的字词,学生容易望文生义,产生误解,因此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讲解。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这里的“茱萸”,是古代的一种象征物,在讲解时结合有关实例一说学生很快就懂了。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指导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我们还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篇古诗课文在本单元的作用,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

二是把诗进行归类。如爱国诗、友情诗、边塞诗、田园诗等。三是适当安排改写、仿写训练。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表演、绘画、演唱,真正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而且使学生学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

小学语文古诗词如何改进教学一

一、激发兴趣,激发热情

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兴趣不够稳定。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要以“趣”激情,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就此,教师可以导趣,把学生引入教学当中。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所见》时,可利用课件展现画面,如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乡间小路》。他大概是想捕捉树上正在鸣叫的知了。突然停止行走,不在高声歌唱。当学生被画面情景熏醉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童年的轻音乐,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一些知识,如《所见》是清代的诗人袁牧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这样学生既把握了诗的基调,又领悟了诗意。

二、自读自悟,加深理解

小学生学古诗,仅仅依靠老师的逐句串讲,不能完全达到预定的目标,还须更多地借助诵读,让学生在反复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阅读习惯。因此,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还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教学宋代诗人林升所作的《题临安邸》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在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知道的字时,叫学生查字典。

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字词句,把教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就诗词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比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教师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作者,诗的内容,重点向学生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4解的词句。诗中“舟”前加一“轻”字,匠心独运地传达出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喜悦之情。通过反复自读,大家可以想象诗人挺立于飞舟船头,乘风破浪的身姿,感觉到诗人欣喜万分的心情,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快乐。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小学古诗词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坚持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

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配上一定的肢体语言,表情动作去朗读,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例如:在教《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专心听,从中受到熏陶。教师再绘声绘色的领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感情,可以让学生默读、个别度、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诗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学生不仅读的不厌烦,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大部分学生可以把首诗背诵了。教师就将朗读贯穿于古诗词教学的全过程,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在诵读中就可以悟情了。

四、发挥想象,体会诗情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我想到的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这就是说,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词)情。

在体会诗词情时,作者有时会留有想象空间,而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积累去填补这些空间。教师要善于借助这些“空间”,来调动学生的想象,从而对作品的境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如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贫乐村居》,其中两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这对老年夫妇在聊些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透过纯净简洁的语言,再现了一个丰富生动的生活画面,体会到了两位老人安适恬淡的心境,也感悟到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师在指导学生透析古诗词意境的过程中,首先也要让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丰富多彩的形象画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意境的艺术美。

五、寻找“诗眼”,领悟诗情

叶圣陶先生曾对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过赏析:“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到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寂静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从大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抓住“诗眼”,斟词酌句,对感悟诗词意境是何等重要。

古诗词如何改进教学

古诗词中的“诗眼”就是诗的眼睛,是诗句的关键词,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为理解全诗提供了方便。教师可在学生理解诗词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诗词中寻找“诗眼”,紧扣“诗眼”想象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理与情。

比如教师在教学第十册中《舟过安仁》一诗中,通过“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晓诗意”的学习,理解了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寻找这首诗的“诗眼”,体悟诗情,学生找到了诗句“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中的“使”这个诗眼时,教师可让学生把“使”换成“让”,体会诗句中是用“使”,还是用“让”更能表现其意境。

学生联系诗句学习中对“使风”的理解(即借风),进行了一次“使”好,还是“让”好的讨论。通过争论,学生最后一致认为还是原文的“使”好,其理由是:这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认真的观察、思考,结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这里的“使”是“借”的意思,没有“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伞借风顺风顺水行船”;而“让”的意思是“指使、容许或听任”的意思,没有“借、利用”的意思。这个“使”字,把渔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烂漫、聪明顽皮的天性写活了。

3

小学语文古诗词如何改进教学二

一、诵读诗词,感受音韵美

诗歌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诗歌宜于诵读。目视其文,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通过诵读,可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渔歌子》这一词牌是唐代教坊曲,全首平仄配合协调而有规律,又用四平韵,朗读起来也很顺畅上口。但顺当之中又有变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以“读”贯穿始终:一读,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词的音韵美;二读,想象画面,读出词的意境美;三读,巧抓白鹭,品出词的情感美。旨在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诵读,让学生走进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悄然领会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学生读准、读通诗词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为诗词划分节奏练习诵读。学生们初步感受到古诗词所具有的节奏感。接着,我按“平长仄短”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有意把“前、飞、花、肥、笠、衣、风、归”这些字的读音拉长,反复吟诵。在整齐、悠长、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词的生命力就跳动起来。学生们读得是抑扬顿挫、有滋有味,不仅感受到古诗词所赋有的节奏感、音乐感,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了词人平和、悠然、自由的心境。

二、想象画面,感受意境美

诗词是情感与意象的完美融合。《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作者精心挑选,将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春景图,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特殊的美学,也反映出了作者脱俗的意趣、旷达的心胸。因此,让学生想象这首词中所描绘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的情感,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熟读诗词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斜风细雨之中,渔翁为何不须归?经过思考,学生说出种种猜测:因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所以不须归;因这儿鳜鱼正肥,想钓到更多的大鱼,所以不须归;因这里景色优美,渔翁陶醉在美景之中,所以不须归……这一叩问,犹如一把钥匙,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之门悄然开启,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带进“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景之中。接着我请学生静观文字,配乐想象: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呢?有的说: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在青青的西塞山前,一群白鹭在自由地飞来飞去。

在清澈的河水里,鳜鱼活蹦乱跳。有的说: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在高高的西塞山前,一排排白鹭展翅高飞。春天到了,桃花开了,有的粉如霞,有的红如火,美丽极了。许许多多的鳜鱼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还有的说:斜风细雨中,微风轻拂,粉红的桃花瓣被吹落下来,飘飘洒洒,犹如人间仙境一样……学生们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徜徉在想象的海洋中,想象西塞山前色彩明艳、动静结合、充满生机的春景图,感受着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美妙的意境之中,体验到了作者当时自由、旷达的心境。

三、巧抓词眼,感受情感美

以诗言志,以诗言情。张志和在词中所描绘的渔夫,实为词人的自我形象。词人不满于官场的浑浊,隐迹于江湖之间,寄情愫于大自然。从词作表层意象透现出来的旷达情趣,又要借助于形象化的艺术画面加以显示。“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白鹭飞”振起词意,使画面跃动起来。白鹭,一身洁白如雪,气度不凡,犹如一位高贵的白雪公主。白鹭无暇品自高,在文学作品中,它是纯洁、高雅的象征。在这青山绿水之中,在这蔚蓝广阔的天地之间,白鹭展翅高飞,尽享眼前美景,显得那样悠然自得,那样快活舒畅!词中明写白鹭上下翻飞,自由自在,实为寄托自己无所拘束的情怀。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巧抓词中的“白鹭飞”,让学生展开想象,构建画面,通过“说白鹭,赏白鹭,写白鹭”的梯度设计,让学生走近白鹭,感受白鹭的纯洁高雅、悠然自得。然后适时抛出疑问:春天是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季节,作者为什么单单只写了白鹭,而不写其他鸟儿呢?引导学生向纵深处进行思考。此时再拓展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白鹭、作者、景语、情语,学生们似乎找到了四者之间的契合点。通过作者资料的介绍,学生从中明白,其实词中的渔翁就是张志和本人,这是他隐居山林的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作者想借描写纯洁高雅、悠闲自得的白鹭来抒发自己闲适平和、自由脱俗的心境。我们看到的诗词,表面上写的是景,其实质上是在抒发作者的情感。学生们顿时明白了词眼“不须归”的含义,领悟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4

小学语文古诗词如何改进教学三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e,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笔者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笔者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如何改进教学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