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新

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新

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不再是一句空话,它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作为一名老师,尤其是小学老师,更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只是死板的教学。那么老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新?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1、教学理念的变化

作为影响全局的因素,教学理念首先应该得到质的改变。教育不在是单方面的传授,而是双方的探讨。老师的知识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当把学生当做朋友一起学习。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鼓励他们,给他们以支持。在教学中要转变模式,摒弃一些旧的理念,推行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创新发展。

2、增强学生质疑意识

有质疑才会有提问,有质疑才会有进步,才会有创新。目前的学校中,一些学生并没有质疑意识,总认为老师的都对,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他们质疑,鼓励他们质疑。如果一些学生过于麻木,那么老师不放卖个破绽给他们,如老师在读课文或说话中,可以故意读错去观察学生反应。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特点。所谓创新质疑就是学生自己的特点,只有他们拥有了个性,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随波逐流不是人才的方式,独立于世俗之外才是真正的高人。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新

3、锻炼学生质疑韧性

一些学生的知识或者方法还不够成熟,所以有时他们的问题总是让人不理解或引起同学的嘲讽。然而学习的道路是坎坷的,不能因为一次的挫折就放弃质疑的精神与权力。比如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电灯,所实验的材料超过千种,相对于爱迪生,我们所遭遇的挫折是不是有点儿不值一提呢。因此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还要锻炼他们的韧性,使他们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除了引导之外老师还应消除学生对质疑的畏惧感。对于一些害怕课上提问的学生老师可以鼓励他们课下找老师单独提问,并逐渐交给他们正确的提问方法,使他们逐渐消除畏惧感,敢于在课堂质疑。

4、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创新

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是否喜爱这一学科主要取决于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如果整堂课总是一个老师自己在讲,而学生死气沉沉,那么学生对于这个学科的兴趣可见一斑。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欲望。对于语文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语文是古代流传至今的一门学科,其中有很多历史和一些寓言小故事。尤其是小学生,老师完全可以用这些去活跃课堂,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感,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只有轻松愉悦的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还能消除他们的畏惧感。

2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激发审美情趣,融入创新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逐步走进农村学校,它的容量之大几乎包罗万象,于是原来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味了。学生们走进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语文课文经过编者的精选和修改,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章情真意切,回味无穷,极富感染力;有的文章文笔清秀,令人赏心悦目;有的文章则富有幻想,诱发想象力。

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感情朗读、情景描绘等感染学生,还可以制成动态课件,营造氛围,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设起学生与作者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文章的主旨。如《鸟的天堂》描绘了作者两次来到一颗枝叶繁茂的大榕树下见到的不同情景,这是作者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上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先用录音课件进行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引领学生欣赏动画,激发想象力,最后让学生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学生初步领略到了自然的美,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提升意识,转变观念,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

语文教学中常常有些题目答案不或有不同的答案,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让学生从多角度感知课文,能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学生对某种问题产生兴趣、疑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交流、探索求知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点拨。这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自我,产生自信,这就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找到了基点,实现质的飞跃。

同时,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想象、质疑、释疑,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如教学《穷人》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教师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仅使知识得到充实,而且养成了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勤于实践的好习惯。如此,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发情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

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4

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平等评学激趣法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至高裁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权交还给他们,激发其活跃的主体意识,感受班集体内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 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经常把诸如抄写默写背诵等客观作业交给学生自检互评。学生在评改时既能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也能体验到当一回老师的快乐,还把知识又复习了一遍, 一举三得。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师的重荷,教师批得辛辛苦苦,学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对于作文的评改,笔者经常“放权”,具体的做法为:将本次作文评分标准写在黑板上,先由学生独立评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画、有旁批、有总评、有分数并有签名;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补充;最后由各组推荐出一两篇出色作文或评文借助投影仪,师生一起复评,选出最佳作文或评文。这样不仅让笔者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脱出来,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以往死气沉沉的作文评讲课变得活力四射。

赞扬欣赏激趣法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讲的是赞扬欣赏的激励效用。 赞赏是廉价的也是无价的。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都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课堂上笔者采用多种表扬方式或用赞许的口吻――“你说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丰富”或用亲切的动作――拍拍肩膀,轻轻一点头,微微一笑……每节课笔者尽量多赞赏学生。

不光赞赏一个两个,而是赞赏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虚伪的应付,而是实实在在的欣赏。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良好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创新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