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1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良好而强烈的语感不仅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在生活中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可以说教材中的每一个字、词、句都是经过精心打磨、雕刻,斟酌、提炼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字词句的感受能力,准确领悟每篇课文当中蕴含的感情、节奏、声调和语气……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向课堂上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更要注重课间、课外和生活中的一些语言知识的积累,比如我们可以查字典,准确揣摩、把握每个字、词的意思,可以多读一些课外书籍,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然而单靠这些并不能得到深切的感悟,我们必须把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们还要多多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或参加一些丰富的课余活动,如经常观看一些“大家”的演讲,或多多听听新闻,准确拿捏主持人的感情、播音、声调、停顿、连读、节奏等。这样一来,我们就不知不觉地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对字词句的感受能力,也就积淀了一定的语言知识,长此以往,就会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领悟语感,增强整体感知力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就我校和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而言,朗读可以分为多种形式

比如最常见的齐读,指名读,轮流读,按角色来读或者引读,等等。但不管哪一种形式的朗读,都是日常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我们务必要把握好朗读的方法,在大量的阅读理解实践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意味、作者的思路、文章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思想上的共鸣……以此来训练、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更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

整体把握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便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为此,必须注意两点:其一,进入课文语言环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在教学中要指导 “ 美读 ” 课文,培养语感能力。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通过多种感官,使语言文字有机的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动起来

这样,学生才能进行主体的、全方位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达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挖掘含义,体会作者遣辞造句的独特魅力。从而有所感悟。其二,联系实际,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想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课文情景,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语感

朗读想象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的、它是有直觉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典范的语言进行感受,从而获得认知上的直觉能力。1)诵读吟咏。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通过诵读吟咏直接感受到语言中的节奏,领略语言的优美、文章的韵味。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培养语感,有的要从声音上去吟味。

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不同的语调、节奏朗读中思考,吟诵中品味,会其义自现,入情明理的。另外,吟咏诵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古代私塾中的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朗诵、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因而,反复朗读,感受语言,体会深层意蕴,从而形成语感。2)注重想象。联想和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在学生感受语言材料过程中,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中,更要注重驱谴学生的想象力。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

3

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参与经历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微笑授课,塑造教师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多媒体教学,增加情趣和激发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桂林山水》是一篇很出色的描写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学生没有到过桂林,就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也难以打动学生的心,对作者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感情理解不透。如果一放录音相片,优美画面展现在面前,再加上录音机深情的配乐,学生回完全陶醉于桂林山水美丽的画卷,真会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他们的热爱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这也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提高了教学质量。

4

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提高文学艺术修养,那么他的教学就如室中养有兰花,散发出一种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导入语,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如果老师常常出口成章,名言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主动背诵,欲与老师试比高低外,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老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热爱学习。

文学艺术修养体现在教学中,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艺术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得到艺术的熏陶。例如,教《荷花淀》这篇课文,小说第一段小院夜景的描写,除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外,还有什么含义呢?这就需要教师从艺术角度去发掘。联系全文就会发现,这时的夜景清新、宁静,此刻的人物淳朴、可爱,实是一幅温馨的田园家庭生活图。“月亮”“女人”“怀里跳跃着”的“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处处透出一种诗情画意,这样美好的生活被强盗所破坏,任何人都不会答应,就连柔弱温顺的妇女也会拿起枪杆,变成勇敢的战士。开头这种柔美意境的描绘,与后面奋勇杀敌的场景造成了一种巨大的反差,一柔一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深刻揭示课文主题做好了极佳的铺垫,既使英勇杀敌的妇女形象丰满感人,又是对日本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揭露,它的艺术表现力不同于血淋淋的控诉,具有一种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战斗美。如果教师对这方面的知识有较高的造诣,那么在讲课时就会游刃有余,篇篇有新招,节节有新意,太阳只有一个,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是指课堂教学使用的口头语言,而不是从教材、教参搬到课堂的照本宣科的书面语言,它是教者传达信息,听者达到学习目的的桥梁,不仅要规范化,也要艺术化;不仅表意上要严谨清楚,而且声音要悦耳动听;不仅准确流畅,而且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体现了教师的审美个性,学生最怕老师讲大话、空话、套话,最喜欢听老师讲新鲜、幽默的话语。陈胜起义“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赢粮景从”是何意?套用新词就是“自费造反”,学生在会心一笑的同时,陈胜起义顺应民心的情况老师就无需赘言了。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一些非语言因素对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教师饱满的情绪,生动有力的手势,对增强学生的解释力,具有推波助澜的功效。《荆轲刺秦王》中“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是个精采片段,若教师在生动讲解的同时,辅之以惟妙惟肖的手势、动作,那么秦王如丧家之犬的狼狈,荆轲如入无人之境的勇猛,必然跃出纸面呈现在学生眼前。也许若干年后,当学生再讲起荆轲刺秦王时,老师当时上课的表情、动作还会历历在目。 教学语言是教师智慧与个性的综合体现,常听学生说,最喜欢听某某老师的课,这与教师的语言魅力不无关系。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