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安全教育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为安全教育留一席之地,只有“安全教育,警钟长鸣”,才能杜绝安全隐患,让学生平安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说说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挖掘安全教育内容,适时传授安全知识。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安全教育内容。如:在教学“灯”字,给“灯”字组词,学生说到红灯、绿灯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交通安全知识传授的契机,老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认识交通规则,使他们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又如:在教学生字“警”时,指导学生掌握读音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警电话和匪警电话吗?”这样将火警电话119和匪警电话110这些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学生。又如在教学“江”、“河”、“湖”或“游泳”等字词时可以告诉学生,在没有大人陪同的情况下,不可以玩水或者游泳,这是一个很好的防溺水教育机会。 一个字很微小,但只需要语文老师做个课堂的有心人,捕捉文字背后的安全内涵,那么安全教育就会“润物细无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如《乌塔》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叙述:“为了安全起见,(乌塔)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电话,以备求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乌塔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乌塔独自出游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抛出问题:小学生独自外出旅游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好了准备。可以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明白:乌塔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并不鼓励大家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要有安全防范意识。

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师资源,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学中充分把教师的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以注重课堂评价激励、旁征博引、课文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得好时,可以这样评价:用引用式:声情并茂、绕梁三日、入木三分、大珠小珠落玉盘;用修辞式:声音婉转动听,像正在绿树上欢唱的黄莺。教师知识广博,那么在引导学生时势必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满堂为之生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宏观上来说也是一个非正式群体,这个非正式群体与其他非正式群体的本质区别是,他们大多数都是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因为心智上、思想上、行为上的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很容易产生群体效应的。例如,在课堂上一个小朋友说话,其他的小朋友就很容易“跟风”所以作为为人师表的我们在这个时候就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更好地掌控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

但是这个群体的小朋友们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我们就应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来进行语文教学。例如在古诗教学的时候,因为社会环境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很难理解其中含义,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科学的教学。就拿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为例,很多小朋友对于农作物的种植生长是一无所知的,这个我们可以利用影片将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的画面放给他们看。让他们的脑海中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画面,当然就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呀!当然,我们也可建立“植物角”在适当的时机把种子发给同学们,让同学们自己当一回农民伯伯,自己体验春种秋收的感觉,自然而然学生们就会理解什么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进而理解“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含义呀!语文教育是一项长久的教育,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现状,更应该重视的是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

3

课堂让学生与老师互动

我们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引导能力、启发能力

德国一位教育学家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犹如我国古代一位教育家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们学校中有一些教师很认真的备了课,但准备的也就是这一节课有哪些重要的知识需要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而没有准备让学生参与其中。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引导,只注重自己满堂灌输。因此在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就谈不上教学效益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我在所教的八年级语文课堂上多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向教科书质疑,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

首先,学生有了质疑问题的习惯、方法。学生的主体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也就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所以我教的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八年级中名列前茅。其次,我善于从学生的质疑中发现思维的切入点。有一次在上课时一个叫杨小明的学生提出一个关于文言文词语的古今词语的变化,我及时给予答复,并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后,他很高兴,成绩从此逐步上升。因此,师生对话并不是你问我答,而是循循善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智能。当学生在交往对话中出现困难,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答问铺路架桥。教师不应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使学生不紧张,不拘谨,沉着有序地将问题表述出来。要对学生的答问作出评价,将学生的答问转述给其它同学,让他也让你自己摆脱孤独感。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要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群体、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多向关系,教学活动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

要转变落后的学生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

作为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的表现为不认真做作业,课堂上不勤于思考。作为老师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过多地否定学生的思考过程及其结果,而将教师的思考及其结论强加于学生。例如我们有的教师对所教的课文的解读,总是习惯于将结论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自求理解。通俗的说是填鸭式教学。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依赖性、懒惰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学校有个别教师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畅谈自已的理解,而是把难以理解的诗句逐句给学生讲解了一遍,但发现课堂上学生听得毫无兴趣。归根结底还是不相信学生本身具有的理解能力,并且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完善过程中他还应该是一名激励者、促进者、指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只有进行这样观念上的转变和角色上的不断调整,才能组织更有效的课堂过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中的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加大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性,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并且要转变师生观念,不断在语文教学中创新,要充分认识到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例如:我所带的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上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所有学生对学习有信心,课下,多辅导,多关心。在教学中我抛弃以往的“师道尊严”,不断提高我自身的语文教学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教学相长,建立了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4

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拓展文本资源,激发大胆想象

1.充实文本,发挥想象。艺术讲究的是“着墨处是画,无墨处亦是画”。文学是一种艺术,教材中的很多文本在叙述描写时留下了诸多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激发学生们大胆想象,让他们放飞灵性,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充实文本。教学《荷花》时,读到其中一段,我趁机问道:“还有谁会走过来告诉我它的见闻呢?”简短的沉默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露珠在我身上滚动,告诉我溜冰的乐趣。”“青蛙跳上来,告诉我捉虫的快乐。”“蝴蝶飞过来,请我欣赏她优美的舞姿。”“小鸟飞过来,唱起动听的歌儿。”就这样,一句句充满诗意的童言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学生便可在他们独具个性的自由表达中描绘绚丽精彩的世界。

2.拓展文本,尝试创作。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延伸:从文本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习”走向“讲述”,那么,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表达的欲望就会更强烈,表达的兴趣会更加浓烈,表达所需的素材也会更丰富,个性化语言也能得到施展。如学完《珍珠泉》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一处家乡的景物,借鉴文本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学了《争吵》后,让学生想想平时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抓住当时的语言和心理想法进行描写。

重视体验积累,丰富写作内容

在学生自己亲自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感悟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学生们积累习作材料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比如结合学校的早会教育、班队会活动以及少先队活动,举行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唱歌比赛、跳绳比赛、规范汉字书写比赛等,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参加活动的体会,写一写作文。

如在教“写一次活动”的作文课时,我在班上搞了一个游戏――“贴鼻子”。全班同学都热情高涨,争着上台参与活动。在贴鼻子的过程中,大家都安静极了,四十几双眼睛全都盯着“盲人”的一举一动。当有的贴错鼻子时,他们笑得前俯后仰;当有的同学贴对时,教室里又一片欢腾。紧接着,我请学生们将观察到的贴鼻子的动作用准确的词按顺序写下来。经过讨论补充,同学们写出了“解、叠、蒙、扎、转、拿、摸、贴”等动词,并产生了迫不及待要写作的愿望。于是我就布置大家写了“贴鼻子”这篇作文,要求学生将贴鼻子这件小事写细致、写出真情实感来。因为大家留心观察了贴鼻子的全过程,经历了紧张、兴奋等情绪体验,全班同学在35分钟之内都完成了一大半的作文。在第二节课中,我抽了一些同学的作文进行了课堂的朗读与讲评,肯定了他们的成绩。在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的同时,学生表现出了不少的写作热情。这使我深深感到:他们在参与中多了一份生活体验,而这种情趣的不断诱发与积累,更增添了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