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1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效的组合各种类型的问题,通过提问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是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巧设悬念

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可见,认知的内驱力是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习的根本力量。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思维的矛盾运动是参与学习的真正内动力。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新的课文时,应首先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这就需要巧设悬念,启迪思维。“看题目,设悬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围绕题目设问,可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窃读记》一课,学生看到题目后问:“窃”是什么意思?谁在窃读?在什么地方窃读?为什么要窃读?怎样窃读?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学生学有方向,而且这些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兴趣。抓住课题,巧设悬念,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认识方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营造氛围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荟萃了许多名篇佳作,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易于我们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麻雀》一课教学中,我通过自由读,同桌对读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学习的空间,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面”和“量”。接着,我又巧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角色,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读出感情,加深理解了课文。对词语的理解,我也没有简单地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自己读书,相信学生能自己解决疑难,帮助学生总结学法,激励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表演出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在表演中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学生在活动中,在欢乐的氛围中深刻理解了“扎煞、绝望、石头似的”等词语。对于句式的掌握,同样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交流口头造句的学生很多,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敏锐地判断答案的正误优劣,并迅速地一一作出应对,老师的应答,或鼓励,或致谢,或建议,或点拨,无不恰到好处,这种不只是学习内容、方法的交流,更是情感的沟通。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教师的创造才能和主导作用也得以充分发挥。在丰富而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营造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学习气氛围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选择问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提问的地方很多,但是并不是什么都要问,我们的提问一定要着眼于突出教材的重点和突破教材的难点。我们所选择的问点,也要明确具体,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面对的学生很多,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程度也不同。如果我们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就要提高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与效率,另外也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广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有层次性,要顾及全体学生,问题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的,要看他们是否能接受,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等问题,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问题。

(四)启发引导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语文教师的提问必须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打开其联想的闸门,使学生积极思考并能调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究面临的问题。因此,在平时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我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特别注意利用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发扬学生的创造潜力。整个问题的设计呈现出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的趋势。教者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比“理直气壮”更勇敢的词语,然后以“撞”这一训练点切入,让学生联系实际,通过体会“撞”与“磕、碰”之间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撞”中所蕴含的“勇敢”品质。在此基础上,教者设问:“那么,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呢?”针对这一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围绕各自观点热烈争辩。如此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争辩能力、表达能力。

2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方式总结

一、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把握提问的契机,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在教《惠崇<春江晚景>》时,由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提出问题:“河豚快要浮上水面,那不成了死鱼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与课堂教学无多大的关系。但我灵机一动,向全体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一首题画诗,它应该紧扣画面内容,那么,画面究竟有没有河豚呢?”一下子如同把盐花撒进了油锅,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画面上没有也不必要出现河豚,这一句正是苏轼此首题画诗的匠心所在――它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想象。现在想来,我根据学生质疑而提出的问题,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避免了在鱼的死活问题上的纠缠),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提问方式,提高提问实效

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学一篇课文一般要经历揭示课题、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总结评价四个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我认为,哪一环节采用怎样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

(1)揭示标题,采用引发性提问。这一环节的提问,就是通过引发性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为教学做好心理上的铺垫。提问的重点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利用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求知动机。

(2)初读感知,采用疏导性提问。这一环节的教学重�c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理清文章的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做好准备。

(3)精读理解,采用启发式提问。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为此,可设计一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总结评价,采用发散性提问。这一教学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展开联想,谈感想,说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此,可设计一些发散性的提问。

三、围绕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文,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短文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处,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问题难易适中,坚持因人提问

课堂提问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具有一定的台阶。问题的难易程度确定得不适当,是收不到提问的预期效果的。太深,学生绝对茫然,无法回答,他们往往是愁眉苦脸,百思不得其解,日久天长,他们的学习热情会剧降,积极性遭受严重打击,他们的思维也逐步被钝化。

如有些老师在新课开篇就问“你知道这篇文章的主题与当时的背景有什么关系?”“与上一课比较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等,学生们虽然对课文做了预习,但还没有完全地认识,实属为难。太浅,学生随口可答,泯灭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像有的老师喜欢问:“春风杨柳怎么样啊?”学生答:“万千条。”这样两者都达不到启迪思维的目标,同时也失去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当从基础问起,逐层推进,由浅入深,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

另外,我们要承认并尊重学习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顾及到每位学生,要依人设问,因问找人,使得每位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或学习都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各自的学习目标,使他们都有所进步,都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和“摘取”的快乐。这也就要求我们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有的水平,同时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作准确的评估,以此为基础把握问题的难易度,恰到好处地设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设置的问题要有效

一堂课上,老师的提问效果并不取决于向学生问了多少个问题,而在于问题的效果,能不能利用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不能利用提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能不能利用提问让学生得到知识,是衡量提问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某些老师在公开课上设计了很多问题,使学生忙的回答不过来,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提问再多也是无效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1.问题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实践表明,我们的课堂并不是缺少问题,而是提出的问题很碎,有人做过统计,个别老师每分钟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从上课到下课,几乎被问题贯穿了。很多问题都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比如,是不是啊?对不对啊?这样行不行啊?你们喜欢不喜欢啊?这些问题无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也没有真正的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上来,不少学生只是随别人说是还是不是,根本没有一点思考的成份。

假如向学生提出一个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或者能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思考性问题,或者能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效的解决的问题,那么,课堂教学的质量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比如,在《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方案一:哪些词语或者句子特别触动你的心?这句话为什么能触动你的心?假如你聚焦到某个词,最先映入你眼帘的会是哪个?谁来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感受?谁来发表高见?五壮士的哪个举动深深的烙在你的脑海里?烙在你脑海里是什么?

读完课文后,哪一处最震撼你的心?方案二: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群怎么样的人?方案三:“五壮士”壮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写出“壮”的?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三个问题设计的方案:方案一所设计的问题过碎,指向一些人、事、物、时、地的具体问题比较多,学生只能一个一个的回答,他们的思维被束缚了,学生在这样浅显的问题引导下,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很难提高。方案二所设计的问题,太简单了,过于笼统,按照这样的套路,凡事叙事的文章都可以这样问:这个地方美在哪里?这就变成了千篇一律的问题了。方案三所设计的问题,来源于对本文的深入研读,针对核心的内容(英雄品质)的高度提炼和人物言行的表现,这样的问题有助于沉潜言语,感悟文本表达的内涵。

2.问题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无论哪种类型的问题,都应该有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课本的作用,学生在梳理、分析、统整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思考、概括、比较、综合的历程,再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老师的教学不能将重点放在内容的分析上,更应该去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尤其要重视阅读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草船借箭》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现代的科技十分发达,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还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对天气作出准确的预测?这是一篇历史小说,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在细节上进行想象与虚构。设计的第二个问题,跳出了文章的内容,把关于本篇课文体裁的知识和各种人物历史的真面目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然的知道小说的虚构与生活的现实。通过这一问题的设计,能够引领学生感悟一种阅读历史小说的方法,一种认识世界、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抓住问题呈现的时机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抓住时机,从而使提问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被激发的时候,常常是提问的最佳时机。

1.问题要有梯度,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不能只考虑几个优秀的尖子生。教师的问题对优秀的学生要有提升的空间;对于中等的学生能起到逐步提高的作用。对于学困生可以适当的减低难度,比如,复述性的问题,尽力留给学困生;重整、伸展型的提问,要照顾中等的学生,使他们得到锻炼;老师还要为优秀学生设计一些创意型的问题,或者评鉴型的问题,使他们能引领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可以请个别学生回答,也可以让学生抢答,甚至可以让学习小组选个代表来回答,总之,要凸显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地位,使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场所。

2.关注生成性的问题,及时向学生追问。课堂上的问题常常就是两种:一种是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预设好的,另一种是教学过程中,临时性产生的问题,这就是生成性问题。尽管预设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的主线,但生成性的问题,往往是成就课堂精彩的要素,如何处理好生成性的问题,直接反应了一个老师的教学技能与智慧。

比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过程中,有个学生这样说:假如我是邱少云,就会在地上打个滚先把火熄灭了,说不定此时的敌人在睡觉,根本看不到的呢。老师面对这样的生成性问题,确实是一个对教学智慧的考验。可以这样向该学生提问:孩子,你是不希望邱少云牺牲,是吗?这样的希望不仅你有,相信大家都有。我想,在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也同样的有――我想活着。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此时此刻,面对残酷的战斗形势,面对自己的危险处境,我相信,邱少云的内心深处,一定有另一种声音在响起。大家想想,另一种强烈、坚定的声音是什么……由于老师较好的处理了这个生成性的问题,课堂气氛被学生的发言推向了高潮,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掌握提问的节奏

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后,不能急于叫学生回答,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需要适当的停顿一下的。究竟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为多少,要看问题的难度。假如问题的难度大,就要留稍微长点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假如问题的难度不是很大,稍微留点时间就可以了。研究表明,如果老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从一秒钟增加到三分钟,课堂就会出现很多有意义的变化,比如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会作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的证明,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会明显提高。当然,不是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越多就越好,假如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过长,学生的思维会脱离课堂,因此,教师的提问需要掌握好节奏。

4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善于激发兴趣,使学生有“疑”乐“问”

教师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逐渐脱离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不要操之过急,也不要放弃引导,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由此可见,如果能设法引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语文教学将事半功倍。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优差生搭配,由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充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从而有“疑”乐“问”。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给予表扬。为能在小组当个最佳质疑能手或正确解答别人的问题,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进行探索,并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兴趣。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教师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或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提高提问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的方式主要有朗读、口头复述、看图说话等。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交往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我认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有利于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开展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就会找到问题的着眼点,提问的内容不断深化,透彻。一定的活动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条件和动力。在教学活动中可借助图画、音乐、录像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定的交际情境。

如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我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的片段,引导学生交流:“你喜欢影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由于情境生动逼真,学生身临其境,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刘备,因为他尊重人才,有远大的理想!”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张飞,虽然他性格暴烈,但他英勇善战,够义气。”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诸葛亮,因为他料事如神,才华横溢,对刘备忠心。”可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久而久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也形成了清晰的提问思路,勇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