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数学教学设问的技巧

1

数学教学设问的技巧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和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寻求提问的时机、启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设问的技巧

问题要有针对性与有效性

问题的针对性是指符合学生的实际,即问题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如果问题超出学生的实际分析理解能力,那么这个问题就是无效问题;如果问题太过简单,无需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整合,也是失败的问题,起不到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教师所提问题,要贴近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又略高于现有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寻求解答。同时,问题的也要针对班里大部分学生。只有少数学生才能听懂问题并做出思考,而大部分学生就像听“天书”一样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儿开始思考,也是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教师可以将问题分层次、分步骤提出:刚开始问题难度小,学生解答完之后,教师接着跟进下一个问题,要比之前的复杂一些,逐步加大难度;既照顾到全班同学,又让学生逐步推进,逐步提升。

问题的有效性是指问题要符合课堂教学需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积极作用。如果教师单纯为了与学生交流和活跃课堂气氛,问一些与教学内容没有关联的问题,也是无效问题。同样,太过简单,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起不到激发学生思考学习的作用,也不算是有效的好问题。有效性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教师不要因为小学课堂要活跃就忘记设问的初衷,反而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效率降低。

数学教学设问的技巧

问题要有趣味性与启发性

兴趣和需要是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设的问题就要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符合学生的兴趣。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教师若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就能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在教学“圆的特点”时,可提问:车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有三角形的轮子吗?为什么别的形状不行?如果我们来一场比赛,有圆形车轮的车子、方行车轮的车子、三角形车轮的车子,哪个车子能最先到达终点?小学生对这些问题会非常感兴趣,能够促进他们思考,发现圆与其他形状的区别,逐步总结出圆的特点。这样,课堂的活跃性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学得自然,学得扎实。因此,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想结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问题,以问题带动学生积极学习、思考。

通常来讲,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过程。课堂问题也要遵循这个特点,逐步启发学生,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先拿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大家回答这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学生能够很容易得出180度。接着加深问题:“现在我们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新的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多少呢?”学生可能就会受到干扰,一下不知道多少度了。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下看看,问题的答案就得出来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利用连环问题,由浅及深,一步步打开学生思维,激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2

数学教学提问技巧一

新课提问

学生的思维如一泓平静的湖水,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就好像往课堂中投入一粒引路石,学生的思维可以顿时活跃起来。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基于学科特点,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我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比如,在讲三角形全等时,我课前准备一个三角形的纸片,把它剪成三块(其中一块包括三角形一条边和两个角),向学生展示并提出的问题:假如三角形镜子碎成这样三块,大家能否用其中的一块制造出和原来一模一样的镜子?用哪一块更合适?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讨论与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问题。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对于大多数学生都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设置了悬念,激起了学生探讨的兴趣,一部分学生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先提问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让他们来回答问题,明确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以先进带后进。这样,就避免了教师“满堂灌”或“一言堂”的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动脑思考,一题多解,各抒己见。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课堂也就变得灵动多彩了。

数学教学设问

在适宜时探问

教学中,如果问题浅显则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果问题深奥则不利学生的思考。因此,我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估计的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要求,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此外,我还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提问,防止出现“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局面。因此,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 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学生初次接触某一知识或方法时,适宜放慢速度,不妨在难点处以探问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教学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梅山小学有一块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用画图的策略来帮助解题,初次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虽然只要画出草图,但应该让他们意识到所作的草图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对解题才有帮助。所以,画图时应依据题目中的数据确定所作线段的大致长度,这是学生画图的难点,也是纠正学生平时随意作图的良机。怎样才能让学生注意到这一问题呢?教师在指导作图时,应小步前行,可以试探地提问:“长增加了3米,画多长呢?”“画这么长合适吗?”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比8米的一半短一点。这样,不仅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先想后画的严谨学习态度。

3

数学教学提问技巧二

提问要把握时机

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课程本身具有内在兴趣。”课堂提问必须以儿童兴趣为着眼点,通过正确分析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设问,最后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概括能力。如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先剪两个大小、形状都一样的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与平行四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自己就能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一间隔排列后,拿出一串红白相间的珠子,并握住这串珠子的两端,问学生:“老师手中有红珠20颗,请你们猜一猜白珠有多少颗?”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猜测结果,有19颗、20颗、21颗三种答案。教师这时不急于说出结果,而是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研究两端珠子颜色相同和两端珠子颜色不同两种情况下珠子的颗数。通过实验,学生得出结论:两端珠子颜色相同,两种珠子的数量就不相等,两端珠子是什么颜色,该颜色的珠子就多1颗;两端珠子颜色不同,两种珠子的数量就相等。这时,教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学生观察整串珠两端珠子的颜色,很快就说出了白珠的颗数。 一个适时的设问,可以在学生脑海中掀起风暴;一个巧妙的点拨,可以使学生从百思不得其解中恍然大悟。因此,教师教学时要精心把握提问的时机。

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

考虑到儿童的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根据问题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常见的提问方式有:布悬设问、导趣设问、梯度设问、梯度设问等。布悬设问,要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适合学生一听就感兴趣的问题,通常题目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导趣设问,也是要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学习,与前者相比,它更直接,学生回答起来可能更容易,题目一般不会太复杂;梯度设问,与连环设问一致,是将复杂问题按照从易到难,一步步地提问,让学生逐步思考,既不会让学生因为问题太难望而生畏,也能做到逐步提升,完成教学目标;巧变设问,将同样的知识内容用不同的问题展示给学生,既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了解得更准确和牢固,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按照问题内容及解答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将提问分为开放式提问、比较式提问、突破式提问、发散式提问、选择性提问等。开放式提问,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答案不具性;比较式提问,将学生容易混的知识点放在一起提问,让学生比较、解答;突破式提问,当学生觉得知识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容易产生自满心理时,教师提出超越课本知识的问题,引导学生更上一层楼;发散式提问,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引发众多问题,这比较适合让学生讨论;选择性提问,教师不仅给出问题,还给出问题可能的答案,让学生选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问题难度,但也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解答问题,学会分析、比较和选择。

4

数学教学提问技巧三

在关键处点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儿童的认知特征,设计开放的空间,使老师的提问成为学生发问的前提,使学生变“学答”为“学问”。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大量的问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推动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探索活动,获得新奇独特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加之学生缺乏生活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或记忆力不够持久。教学时,教师可在关键处进行提问,以突出重点。如“数对”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后,结合方格图,教师可提问:“数对(2,3)和(3,2),表示的是同一点吗?”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表示同一列或同一行的几个点的位置的数对,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数对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无意处追问

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地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无疑”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但在一次“有效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她没有只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许多教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无疑”,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

传统的教法是目标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肤浅。而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还渗透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归纳法。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备课的重点就是要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获得纲举目张的效果。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数学教学设问的技巧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