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技巧

1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 设计 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时候教师的提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致使教学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得不到很好的实施。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技巧

抓概念本质,设疑而思

由于思考问题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学生往往抓不住问题的实质,不能正确、全面地分析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知识发生的过程,巧妙设疑,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正比例的判断”一课,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如果每天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所需天数是否成正比例关系?”问题一出,学生不假思索地进行回答:“因为织布总米数÷所需天数=每天织布米数,所以,织布总米数和所需天数成正比例关系。”此时,教师将题中的“每天织布米数一定”改为“织布机的台数一定”。并问学生:现在织布总米数和所需天数还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学生争论不休,我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技巧

鼓励动手操作,促进发现

有些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想象力有限,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如,练习课上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学生不加思索地回答,还剩3个角。教师先不肯定,而是让他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想一想,剪一剪,看一看。之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生1:我把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得到3个角。

生2:我把长方形的一端沿长边、另一端经过角的顶点剪开,得到了4个角。

生3:分别经过长方形的长和宽上的任意一点剪开,得到了 5个角 。

这道题看似简单,学生凭直觉就能回答,可是在动手操作中,他们脑、手、眼协同活动,才有了新的发现,进而激发了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可贵的是在动手操作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思维的层次也不断得到提升。

2

数学课堂技巧一

提问要重视“量变”到“质变”的统一

课堂提问应该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提问的方法与技巧的统一。课堂提问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应该注重问题的价值,提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和形式的变化,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是否有思考的价值和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到作用。提问必须有针对性和思考性。如我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了几个问题。一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变化对于分数的商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快就能知道,分数的分子变大,分母不变,分数的质会变大,相反,分数的质会变小。

我接着问,1 / 2与2 / 4、 4 / 8、8 / 16是什么关系呢?学生也能很快就发现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到这里为止,提问还没有难度,也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如果继续问学生:“你们认真观察一下,这四个相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提问,学生就有了思考的空间和思考的方向,在提问有了数量的基础上就要相应提高提问的质量、提高问题的学习价值。

提问要促使知识逐渐深化

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掌握,总要经历一个由不懂到懂、由浅到深的认知过程,教师只有在关键时刻恰如其分的提问,才能加速深化过程。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

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3

数学课堂技巧二

提问要关注“预设”与“生成”的互动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性的生态课堂。课堂提问作为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要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就要从教学出发精心设计,要从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预设问题”与“问题生成”的关系,以保证最大的有效度。例如,一位老师在上《认数》时,连续提出了三个问题:你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你们知道这些学生在做什么吗?你们能数出操场上有多少个小朋友吗?这三个问题无论从提问的目的还从提问的效果,都没有什么价值,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也不需要思考。要学生数出操场上几百个做广播操的学生人数,更没有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中的提问不在于次数的多少,关键是提问的价值。提问要预设,预设要注重问题的生成。一个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在《秒的认识》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很有艺术性,也很有思考价值,很能启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这个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难,一般情况下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这个问题学生不能马上回答出来,需要动手计算一下,如果不小心还会有算错的可能。老师在学生思考和计算后,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秒针走多少格是一分?”这三个问题来自于教学内容,又来源于学生生活,越是往后,问题的思辨性越强,对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作用也越大。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技巧

提问要体现“新知”与“旧知”的结合

课堂提问的技巧表现在多方面,提问体现教学内容的“新知”与“旧知”的互动就是一个重要的技巧,有艺术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深度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难易结合,不仅要考虑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所提问题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和认识。我们设计的提问要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小渐大、由偏至全,即要设台阶,循序渐进,步步引入。

潘雪琪老师在教学《秒的认识》时,她连续设计了五个问题。一问:观察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秒针长得怎么样?二问: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三问: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你是怎样知道的?四问:如果秒针要走10秒,可以从几走到几?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五问: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大家看到了什么?这一系列关于秒的认识问题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一般,层层深入、层层递进,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又能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于那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就能认识;对于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提问,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去认识;对于那些有很大难度的提问,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去不断的加深理解。问题有层次性,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话可说,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数学课堂技巧三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

(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

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的给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是不同的,老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出色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让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技巧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