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教学模式中一种常见的方式。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一)目的明确,语言清晰。

课堂教学每个问题都要具有针对性,要有价值性,不一定什么问题都要问。要明确提出什么问题,对旧知、新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如:教体积的意义时,教师首先提出(1)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样的问题是为新知,体积单位的确定做了一个铺垫。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个正方体放入水中,将会怎样?再把大一点的玻璃球放入水中,还会发现怎样?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题不仅把学生带入新知的情境中,而且具有针对性,明确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二)深浅适度,层次分明。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学生的思维的最近发展的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发展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设计一些铺垫性的小问题,搭桥铺垫。

(三)形式多样,面向全体。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善于变化提问的角度,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问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天空题、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或改成题,不一定都要问为什么。某一个问题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的同学互问互答。甚至也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提问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对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以渐渐提高,对希望生可以降低。这样可以使全体先试试都在积极思考老师的提问。

2

数学教学技巧一

在知识关键处发问

问就要问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在知识关键处精心设计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一是在知识生长点处提问,要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出更多的知识来,为新知识找准生长点,诱发学生从已有知识向新知方向思考。二是在知识重点处提问,引导学生回想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寻找难点。三是在知识联系处提问,用联系的观点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中,以新知识联想旧知识,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水平,自己去自学、去发现、去再创造。四是在知识的难点处提问。难点是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不同学生的学习难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引导,学生才能有所突破。

在知识的关键处发问是为了提醒学生注意并引起思考,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接受问题后有时间来酝酿、发展和组织想法。如“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怎样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后,教师可提问:“质数最多有几个因数,合数最少有几个因数?”提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以加深对质数合数概念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于“简单”处追问

日常教学中,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顺利进行一些数学活动,教师很满足这种“简单顺利”的状态,便很快进入下一个预设的环节。

在讲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没有照本宣科,作简单的比较和推导,而是追问了两个问题:①为什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呢?②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剪拼成长方形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有的在比划,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流。许多教师认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虽然“简单”,但操作后的追问更有意义。传统的教法是目标直指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极少有人去想为什么这样做,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公式理解得必然肤浅。而这两问促使学生将外在操作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更为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

数学教学技巧二

提问的内容要紧扣教学的目标要求

众所周知,有效的“问”是诱发学生能动“思”的“发动机”,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内容往往过于简单,所提的问题过于空乏,不能紧扣教材内容要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探析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析教材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重难点,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使所设置的问题做到精炼扼要、言简意赅,既能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又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所提的问题及任务要求,准确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准备环节,在研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到该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能根据定义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能根据相似比求长度和角度,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运用”和“根据定义求线段长或角的度数”。因此,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教师提出“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因为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中的一类,因此,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仿照相似多边形的定义给出,大家可以吗?”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又提出“相似三角形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能否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内在特征?”等问题,这样,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概括性的提问中,对该节课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提问的方式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

教学方式“活”,则教学效果“佳”。提问方式的运用同样如此。传统 “一问一答”的单一形式,学生感觉不到提问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式运用要不拘一格,采用学生提问、学生互问、师生互动的多样提问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开动脑筋。同时,要学会“活问”,改变提问的角度,让学生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实现“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的功效。

如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问题课教学中,在“已知二次函数y=(x+m)2+k-m2的图象与x轴交于两个不同的点A(x1,0)、B(x2,0),与y轴的交点为C.设△ABC的外接圆的圆心为点P.(1)求⊙P与y轴的另一个交点D的坐标;(2)如果AB恰好为⊙P的直径,且△ABC的面积等于0,求m和k的值 ”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摒弃单一的提问方式,抓住问题案例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向学生提出“通过对上述问题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不能通过转化,将求二次函数问题转为求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引导学生转换分析解题思路的角度,使学生认识到该问题的设计意图是“掌握和运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进行解答”,从而通过转化思想实现对问题案例的有效解答,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

数学教学技巧三

(一)知识点提问分层

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做到精心策划,难易程度分明,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详细的规划,合理的安排,尤其是对于提问环节,首先,教师要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基础知识点,拓展点相结合,其次问题的设置应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和特点进行提问,最后,教师要顾及到班级的每一位同学,不能只照顾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二)问题的提问要根据时机

教师讲解知识点前,要先有一个前提引进,例如:在讲解“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定一个情景:“我们去上学”根据这个情景教师拿出一些交通指示的图片,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出口指示牌(长方形),限速指示牌(圆形)等,让学生们比较他们的不同。教师可以问:这些是什么?学生答:交通标志。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他们表示的意义有什么不同?这时学生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让学生各抒己见,当然课堂的气氛就会被带动起来,那么这个提问的时机就很高,使问题有效。不同的时机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如果有学生迷惑时进行提问,就会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在关键知识点提问时,突出问题的重点。

(三)要及时回答学生问题

学生有问题,教师要及时回答并讲解,这是小学数学课堂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不但要设计好问题,更要理清思绪,明确给出答案,同时,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对于哪种学生会出现会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引导,在提问的问题中,学生给出的问题肯定会不同,那么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对不同回答给出不同的评价,数学这门科目答案是为的,知识方法可以不同,对就是,错就是错,教师不能模棱两可,通过自己的回答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