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方法

1

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方法

学习贵在提问,培养学生的课堂质疑能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而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教师应当摒弃一些落后的教学方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方法

要多使用赞扬激励性的语言,不但对质疑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肯定,还要宽容地对待那些质疑能力差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争辩。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质疑问难的信心,乐于思维,乐于发现。

第二,教给学生方法,让其善于质疑。

语文课上质疑的角度很多。可以针对课题质疑,可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直接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能在原有的认识上加深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质疑,都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在备课时预设出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引导他们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这里,教师就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内容对话,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选择从哪个角度让学生质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预想一下学生会怎样质疑,会不会出现“人云亦云”、不切主题的情况等,制定出引导他们提出合理问题的方案。

这样,不但渗透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还能使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尊重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学生,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当有学生提的问题较好时,可以这样说:“你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提出的问题真棒。”

当有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时,可这样说:“你的想法跟某某某的一样,看来也动过一番脑筋了,再好好想想还有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吗?”当有学生提出肤浅或无关的问题时,可这样说:“你真是一个积极动脑的好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简单,但老师同样很欣赏你,请再仔细看看课文有没有更有价值的问题呢?”……

再次,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能流于形式,对于从课文内容出发寻找问题,一定要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行。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也让学生质疑,但又为了不托堂,只留给一点时间思考,有的甚至不读就让学生质疑,这样做实际上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果只是少数优生有所领会,却达不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再有,在一些疑难问题面前学生可能一时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小组交流,通过合作发现问题。不过,教师要讲清楚要质疑什么,要求一人说时,其他同学能够一边认真听,一边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应该深入进去,挖掘文本本质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也可师生共同讨论质疑,以便让学生能够达到与作者的对话。

比如,在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这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小燕子、小蜜蜂、小青蛙的快乐是什么?但我还想让他们再提出更深层的问题:波斯猫怎样才能找到快乐?于是,我说:“刚才,有个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波斯猫找到快乐了吗?’我们已经知道答案了,它没有找到快乐。

那么,你想不想帮它找到快乐呢?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就提出来了。

另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听取,及时整理。简单的问题可以接着解决,有价值的可以简单写在黑板上或用问号记下。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明白什么是价值的问题。

第三,以疑促思,让学生积极释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释疑才是最终的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一是自读课文,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探究,自我感悟,当时就解决。

二是集合疑问,合作探究。由于各个学生个性、经历、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必要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分类。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三是教师点拨,自主解疑。对于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解答问题。在解疑中要做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议、以议促解,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品味。教师只在学生对一些难点“山穷水尽”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让他们有一个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是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阅读的知识去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与课文外延相关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到课外查阅资料后,同学之间交流解决。

2

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方法一

一、在反复朗读中释疑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学生提出的似是而非、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后,从课文中寻找依据、讨论辨析和自行求解。比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科利亚怎么会找不到木匣呢? 木匣是被敌人抢走了吗?”的疑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则可以让学生自己认真朗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后,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让学生读出语气、从中体会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词句讲科利亚找木匣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最终怎样找到木匣的过程。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我释疑。

二、在同类比较中释疑

有些问题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必须借鉴相类似的阅读材料,在相互印证、补充中求得全面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积累?运用5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怎么样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刚学完的《长城砖》,学习那篇文章怎么分析主要内容,然后再让学生仔细阅读如《捞铁牛》、《陶罐和铁罐》、《科利亚的木匣》等几篇文章,经过认真研读再加上原来学习课文时学会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如下结论: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得出各部分结论――最后串连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方法。

三、在启发引导中释疑

有些问题,涉及到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词句理解,如果我们能启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去释疑,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学《小狮子艾尔沙》这一课,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小狮子艾尔沙回来了,我又高兴又难过?”然后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者生活经验来释疑。

联系课文,小狮子回来了,好朋友又可以在一起了,“我”当然高兴;但又为小狮子艾尔沙不能适应自然环境――“我”所以又感到难过。这样,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释疑,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思路。

四、借鉴资料释疑

对于那些涉及面广的问题,光靠语文教材是不够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来自行解决,教师从中作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比如引导学生可以采取哪些途径,查阅哪类书籍来解决这些问题。

3

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方法二

一、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1.课题质疑,直入文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问: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提出许多问题,如谁做了一次成功的实验?他是怎样将实验做成功的?等等。

带着这些问题,就让学生能在读文过程中,梳理出文章主要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2.关键词句质疑,突破重难点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关键词句。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教师引导质疑:西沙群岛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此处,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感受到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西沙群岛的鱼很多,进一步通过文章中心句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富饶。

语文课堂质疑方法

3.插图质疑,画龙点睛 现在的教科书图文并茂,插图形象直观,我们要有机的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观察中思考,并能从插图中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文时,教师出示插图引导学生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并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直奔教学重点展开学习。因此,我们发现,很多带有插图的课文都适合采用这种方法。

4.写作手法质疑,提高写作能力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奇怪的大石头”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用大石头来表现李四光那种善于思考,善于提问,并在解决问题中寻求答案,体现了他对科学执着的追求。

5.文中标点质疑,深入理解文意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灰雀》一文,列宁问孩子有没有见到灰雀时,男孩说:“没……我没看见。”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男孩说话时为什么要停顿一下呢?他心里会想到什么?孩子可能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还可以进一步提示学生“没……我没看见” 应该如何读才能恰当地反映男孩的心理。

6.关注矛盾质疑,悟出文章道理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作者匠心独具所在。引导学生读书前后联系起来,找出矛盾的地方,从此处质疑,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她是我的朋友》一课。

战争时期,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他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当时,阮恒完全可以选择不献血,可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通过对这一矛盾点的质疑学习,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学习感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探索不同质疑方法在小学语文三年级阅读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质疑的时段不同,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适应的教学环节也不同,我们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对有效运用质疑方法的策略进行了梳理。

1.课前质疑来预习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通过自读预习和课堂学习来提高阅读效率。

如教学《孔子拜师》一文,通过预习学生进行质疑:孔子已经非常有学问了,他为什么还要拜师继续学习呢?这个问题为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带着这个问题读书、探讨学生感受到,虽然孔子当时已经非常有学问了,但他十分谦虚好,所以不远千里拜孔子为师,求学。

学生还可以把自己在预习时的疑问记录下来,在质疑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

2.课中情境教质疑在教学课文内容中,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时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探究课文的好机会。如教学《给予树》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沉默不语的金吉娅在想些什么?从而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感受金吉娅的爱心与善良。

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

3.课中借助质疑想象、品词析句、感悟朗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加强了学生对“读”的实践。就是要打破教师教学生的思路,树立学生读书的思路,把读书的权力还给学生。通过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

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一课中,教师在学生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想象拜师路途的艰辛,体会孔子求知若渴的心情,从而高效的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课文。

4.课后质疑促拓展在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意由未尽,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填补思维的空白,以此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大胆创新。例如:在人教版第五册《柯利亚的木匣》文章在结尾处写到“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引导学生质疑落实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并将课文中学到的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写作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4

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方法三

一、 设境引疑、启发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教师精心设置情境是启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把阅读材料呆板地展示给学生,而应以充分创设情境作诱发物。学生能够积极思维、善于质疑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得法。

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惊弓之鸟》一课,我是这样引疑的: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惊弓之鸟》,咱们既要理解故事内容,又要掌握成语的深刻内涵,还要学会推理,破“惊弓之鸟”案。靠谁破案呢?

生:破案得靠警官。

师:今天,大家都来当一回“小警官”,好吗?(生:好)要破案先得怎样啊?

生:先要找到案子的线索。

生:破案的第一步是先寻找蛛丝马迹,然后顺藤摸瓜,一举侦破。

师:你们说得真好。那么“惊弓之鸟”案的线索是什么?

生:线索是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

生:有了弓和箭,才能射到鸟,为什么更羸不放箭,就射下了大雁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这就是“惊弓之鸟”案的第一条线索。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研究研究。

通过创设破案的情境,巧妙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思维,进入新课的学习,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

二、 营造和谐环境,搭建质疑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把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多让学生质疑问难,多让学生探究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即使提错了,也对他的敢于提问给与充分肯定。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不能居高临下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心灵距离不能太大,而应是师生融为一体,鼓励学生无话不谈,无疑不问。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排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问,即使他们质疑的问题幼稚可笑,不在点子上,也应保护他们这种热情,并加以鼓励表扬。只要我们教师尊重学生,培养提问质疑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质疑勇于发问的习惯。

三、 教给学生在阅读中质疑的方法

1、依据课文题目质疑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文章的题目,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生动、活泼的学风,对于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围绕课文题目质疑,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如在教学《和氏献璧》时,我问:“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当我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时,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都在积极地思考着,有的问:“璧是什么?”有的问:“和氏是谁?”也有的同学问:“和氏献了几次璧,都献给了谁?”问题虽然简单,无疑学生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个大致了解。

又如在教学《挑山工》时,我刚把题目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就议论开了:“什么叫挑山工?”“挑山工能挑山吗?”“现在是现代化的社会了,为什么还会有挑山工呢?”虽然学生们提的有些问题价值不大,但我觉得这种围绕课题思考的学习习惯是值得肯定的。

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文章应该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课文讲谁跳水?因什么原因跳水?跳水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一时间议论纷纷。

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课文的导入显得简洁、明了,顺其自然。

针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通过推敲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训练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审题能力、概括能力。

2、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好机会。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长此下去,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他们探究式学习习惯,启迪他们创新思维。

如学习《一枚金币》,文中出现了两个“受不了”,学生问:“‘受不了’在课文中为什么要出现两次?这不是重复吗,有什么不同?”我立马抓住这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分别去体验父亲和儿子的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同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

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是面对儿子的失望和痛苦而感到“受不了”,儿子“受不了”的原因是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

对于这样的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抓住课文的中心句进行质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有疑则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围绕课文中心句质疑,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思考文本最基本的内容。如在教学《“三颗纽扣”的房子》,文章长达60个自然段,是四年级教材中篇幅最长的课文。

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指导学生默读自悟,然后找出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即“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接着让学生对中心句提出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说三颗纽扣是好人?”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归纳,从中领悟文章的中心——“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的哲理。

学会对中心句提出疑问,是阅读中抓住重点的最好方法。

4、抓住课文中有特殊意义的标点符号质疑

有些特殊的标点符号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引导学生从特殊的标点处质疑,也是理解课文的一把钥匙。

如《珍贵的教科书》中,用了不少省略号,如果引导学生探究“省略号在指导员说的一句话中怎么用了好几次,有什么不同的意义?”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体会到省略号的不同用法和不同意义。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质疑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