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究方法

1

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究方法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动性

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首先应当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单纯地让教师少讲、学生多探究,而是要求教师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与重要参与者。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与积极性的发挥。小学语文是一门需要不断实践的课程,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身的参与。


语文课堂的探究方法

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尊重、合作的良好关系,在教学活动中适度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包括课堂准备活动、教学活动、课后的延伸活动等。

通过学生对各种学习活动的深入参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开发学生情感

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

教师应当注重课堂氛围对于教学效率的影响,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热情,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信任学生,采用亲切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可适当采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图画等,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热情。把教学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知识互动。

在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播放视频、音频与画面的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教师可利用广泛的资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挖掘,配合学生的延伸阅读。在学习了课文以后,可根据课文进行补充阅读,采用讨论、演讲、表演、话剧等形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感悟。

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当前的语文教学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理之间的关系。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教学情景,采用生动的场景、文字渲染等内容,重现课文中的场景或片段,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兴趣。

在教学与自然有关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搜集与之相关的图片资料,如草木的嫩叶、涓涓的细流、盛开的鲜花、浓密的森林等等。通过播放令人感慨的图片或短片,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独特魅力。

此时,语文教学不再是干枯的文字的教学,而是丰满的、立体的、多姿多彩的活动,它新奇而生动,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四、应用合作式教学方式,促进课堂交流

合作式教学方式是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它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采用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应当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为出发点,为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合作与讨论,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进行语文学习。

而问题的分析往往是建立在通读或者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能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讨论中,教师要注重把握节奏与方向,对难点给予启发,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不同的见解。

合作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形成共识,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

五、采用良好的教学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信心教学评价机制

对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均具有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喜好、特长、学习状态等。采用以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评价机制,在进行同一教学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学生点滴的进步都应当给予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热情,让学生在教师鼓励的评价中找到自身的发光点,激发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究方法一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催化剂”,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学情景的创设。

如在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入情景:首先发问,课本中我们能找到哪些景物?学生找出“松柏、翠竹、沃野”等景物后,让学生踊跃道出这些景物的不同特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层层推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一来,让原来本简洁、凝练、跳跃性的景物词语,演绎成形色同具、情景兼备且连贯性强的鲜活画面,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堂的情境教学中。

二、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语文“互动”课堂的特色在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在“互动”中增长知识。如苏教版《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写的是作者拜访隐士却不得见的情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诗中的意境,教师可以你问我答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互动游戏,引出古诗中耐人寻味的问话和作答。

这样有效的互动能让学生很快找出诗中具有哲理的对话,让学生尽情思考与争辩,迸发智慧的心灵火花。最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诗中不把问句写出来?”借这一环节,引出诗中“寓问于答”的手法,通过这一方式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全面理解教材。

三、多角度设置问题

新课标强调,高效课堂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因此,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问题的巧设,巧设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活动,点拨学生思维,让学生获得知识。

如教《金蝉脱壳》一课时,教师可于课前播放有关蝉脱壳过程的录像,观后组织学生“现场说法”:脱壳前,我的细致观察在哪儿?脱壳时,我所见证的奇迹是什么?脱壳后,最让我惊奇的又在哪儿?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感受金蝉脱壳的精妙神奇,激发学生勤于观察事物的浓厚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进行阅读方法的训练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每篇课文皆堪文质兼美的语言佳作,其语言运用精妙,语境描绘精湛,思想表达深邃可见一斑。因此,如何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而掌握语言的关键在于掌握阅读的方法。如在教《自相矛盾》一课时,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按照“通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透”的阅读方法,层次递进,悟出寓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导自演课本剧,让他们以生动的话语、逼真的形象对课文进行进一步解读。

五、构建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主动型课堂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个体学会主动学习,结合实际,制定切实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方法,从课堂中获取积极、正确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后,应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当学习出现困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的方法,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二)构建合作型课堂

合作学习是学生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方式,具有明确的分工。合作学习可以改变传统课堂单一的学习模式,可以有选择地学,有特色地学。结合新课堂,学生可以对不同问题,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三)构建探究型课堂

探究型课堂有充分发掘学生潜能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构建探究型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探究型课堂多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的方式进行的,教师仅仅起到辅助性的作用,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获取知识的快乐。

探究型课堂,可以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探究型课堂是一种实践课堂,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对于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多角度设置问题,注重课堂的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3

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究方法二

一、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由于时代发展的要求,新课改的不断发展,需要进一步改善教学的方法,崭新的教学理念更广泛的应用于教学中。在如今社会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到新课改的教学中,古老、呆板的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课堂,或者说不能再满足老师和学生对于课堂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利用新媒体等设备进行教学,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增加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游戏,能够让学生更有精神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小学生阶段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老师不能把教学局限于课本之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如针对《乌鸦喝水》这一课,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发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可以多层次为学生设置图文声像的形式来教课。

一方面,既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缓解学生的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效率,不能仅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多元化的进行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以及学习的效率。所以说,改善教学的方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小学语文的学习以及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一个和谐、自由、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和应付考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设置情景,让学生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营造活跃的语言环境。

语文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正是人生阶段的开始,在小学阶段打好学习的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个挑战。

然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例如,在学习《悯农》时,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情景?老师用诗画的导语进行描述,学生们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真正的快乐学习。

所以说,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的提高教学和学习的质量,学生的效率提高了,那么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就随之而成了。

三、认真备课,根据课本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备课是每个老师上课之前都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但是如何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每个老师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备课的目的在于让老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由于小学生的年龄限制,让学生学习到课本中知识已经不单单是的目标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这就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不断完善优化教学过程,更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要对课堂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如何将40分钟合理的利用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不浪费一分一秒,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应该仔细的阅读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上课时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更加系统全面的学习语文知识。

四、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基础,但是十分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只是枯燥的学习拼音和次对学生很快就会失去兴趣和激情。

介于这种枯燥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而对教学方法有效的进行改变,不能强制性的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更加的枯燥和乏味。

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必要的建立轻松、自有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有安全感和自由感。在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不仅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而且对于学生的考验也较大。


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究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身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走到学生中去,并且鼓励每位学生用所学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导者。

例如,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鼓励学生讲课,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新课改下学生和老师们所需要的,而且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够形成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学习习惯。

在小学语文新型的教学模式下,老师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观察学生学习的动态,从而做出一定的改变,进一步促进学习和教学的效率。

五、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量的提高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谓是重中之重。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阅读所占用的时间是最多的,这也就更加证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学会拼音和词汇是进行阅读的前提,但阅读并不仅仅意味着只需要拼音和单词,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这才是阅读的真谛。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语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是单一的为学生讲解课本中所提到的阅读知识,长此以往,学生接触到的也仅仅是课本中的知识。

所以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利用课外的业余时间给学生们讲解一些书本里没有的文章或者小故事,这样一来,学生既能了解课本外的知识,丰富了阅读量,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幅度地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另外,老师可以在课外为学生收集一些合适的书籍文章推荐给各位家长,让家长在家里作为学生的睡前读物。久而久之,学生们就能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也能达到随时随地学习却又不枯燥学习的目的。

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改大环境下的首要目标,而小学语文课堂是学生们正式接受课堂的第一步,所以打好创新的基础十分重要。老师在课堂上要特别着重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电子化的教学软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愿意主动创新和思考,才能深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4

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究方法三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认真地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

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二、创设易于学生理解的学习情景

教师根据文意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演示等活动,入情入景地感悟、识记和品味语言,使情景的设置与语言的训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达到了“寓教于乐,乐而不嬉”的目的。课堂上,我常随意捕捉或有意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在无意中学会运用语言。

学完了《爬山虎的脚》,就让学生用“我”的口气对爬山虎的习性和特点作自我介绍。有一次课堂上,一只小麻雀突然撞进了课堂,怎么飞也飞不出去,这下,学生的眼光都随着麻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地移动。

于是,我也就停止上课,干脆让他们尽情地看。终于,麻雀在班级中逗留了五、六分钟,飞出窗外。

学生也都回过神来,我顺势就刚才麻雀怎么飞进教室,如何在教室里飞的,又是怎样飞出教室的以及同学们的表现、心情和对这件事的看法等作自由发言,发现平时不大讲话的几个学生也有了表达的欲望,课后还将一篇篇具体而生动的文章送到我的手里。

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都会增强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提的问题成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如教“中国石”8、9自然段时,我在学生初读这两节后,让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提出了许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问题。

如“中国石”屡屡夺魁,为什么只有它屡屡夺魁呢?为什么排长专门腾出一个抽屉放“中国石”?就这么区区一块小石头,为什么在我孤独寂寞的时候能给我温暖和快慰呢?等等,这些都是教学的宝贵资源。

同时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的教学方法,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从而为多向互动合作教学策略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四、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的审美能力,达到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推敲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

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句,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的探究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