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09-4309

儿童如何才能正确收看电视

电视、广告是一门视听兼容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固定或运动的生动形象的图像、绚丽的色彩和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字幕,又有经典的对白解说、美妙悦耳的音乐和突出的效果,再加上精确的剪辑和巧妙的特技,从而构成了电视广告独特的魅力。声画并茂、跳跃动感、短小精悍的电视广告正好符合儿童注重感觉、好奇心强、活泼善变的性格特征,所以一般儿童都比较喜欢观看电视。那么,儿童如何才能正确收看电视呢?

儿童如何才能正确收看电视
1. 传媒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理论的提出
心理学对于儿童注意和理解电视信息的心理机制,研究者提出了两种理论假设,即被动反应理论和主动加工理论。持被动反应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儿童对电视的注意主要受电视呈现的知觉特征的影响,儿童对电视的注意实际上是一种习惯化的反应,他们只能产生低水平的被动加工,而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而主动加工理论的研究者则认为,儿童能对节目中可理解的信息进行积极而主动的加工和理解,儿童在电视面前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决定儿童对电视信息加工的因素是儿童的认知能力、兴趣以及电视信息的可理解性,儿童能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对电视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并产生儿童化的理解。罗砌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了整合,他区分了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两种信息:一种是显性信息,即电视节目直接呈现给人们的感觉信息;一种是隐性信息,即在电视节目背后需要经过思维加工的信息。人们对前一种信息论获得是通过被动反应理论可以得以解释的,而对后一种信息的获得则可用主动加工理论来解释。在本文中我们更多地采用罗砌的观点,依据电视广告信息的不同,会对儿童产生或明显或潜在的效果。显性效果是从儿童的情绪、态度、行为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观察到的效果。而潜在的效果是在儿童未来成长种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的。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电视广告的显性影响,更要考虑到其长期的、隐性的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也许我们应该提倡“妈妈,我能帮您干活了”此类广告,短小的故事演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孩子,也给企业带来了很高的美誉度和经济效益。
2. 电视广告对儿童心理影响的表现
(1)显性的影响是导致儿童过度追求品牌效益,相互之间攀比心理加剧,造成儿童心理出现问题。调查表明:儿童购物行为趋向性明显受到儿童电视广告的影响,收看电视广告最多的7岁以下的儿童,写信向圣诞老人要求的礼物数量也最多;在完全禁止儿童电视广告的瑞典,儿童在圣诞节要求的礼物数量则要少得多。有研究者发现,在我国的一些儿童广告中存在以下消极不良的儿童形象:①嫉妒。儿童有好东西不知道分给家人和朋友,只知道独占。如广告中的孩子紧紧抱着自己喜欢的食品或物品,生怕别人来分享。②霸道。如广告中孩子扮演小皇帝。③任性。如广告中孩子为了向家长索要食品,坐在地上耍赖、哭闹、来回踹腿。④贪吃、贪财。广告总喜欢将儿童表现为贪吃贪喝贪财的形象。⑤逃避现实。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有的广告利用食品、饮料等引诱孩子们逃避现实:你吃下这个,或喝下那个,你就没有烦恼了。⑥成人化。
(2)电视广告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传媒中的暴力内容导致儿童反社会的行为。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内容对儿童的社会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Donnerstein等人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其他可能的相关因素,如IQ、家庭经济地位、学习成绩、家庭教养方式之后,电视暴力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之间的相关仍然保持相同的水平。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对儿童反社会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在儿童的家庭和同伴关系上所造成的困难不但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一项长期的大范围跟踪调查研究发现,那些在婴幼儿时期就大量观看暴力电视节目的男孩在19岁的时候更有可能被同伴认为是高攻击性的,在30岁时更有可能因为严重的罪行而被起诉。而网络游戏大部分都是以征服和暴力为主题的。大量研究显示,暴力游戏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是暴力电视节目的两倍,游戏会增加儿童的暴力行为,并使他们对暴力变得麻木。
第二,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增强了儿童对暴力行为的忍受能力,影响着儿童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经常观看暴力电视节目的儿童比其他孩子更为相信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和危险,而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可取的手段。
第三,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内容引起儿童恐惧的情绪反应。电视或电影中的暴力行为和侵犯性行为能引起儿童的恐惧反应。年龄越小,反应越强烈。和其它媒介相比,电视或电影具有“逼真”的效果,因此,引起的恐惧更甚。
(3)大众传媒改变了儿童的生活方式,造成儿童社会卷入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Williams对加拿大一个小镇上的居民进行了研究。这个小镇的居民以前没有收看过电视节目,研究者让他们收看两年的电视,然后和以前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儿童在收看电视两年以后表现出了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衰退,而其性别意识以及游戏中语言和身体上的攻击现象则有所上升。过量地观看电视也占用了儿童从事其他一些要求高度注意力和积极思维的活动的时间,比如阅读、游戏以及与成年人和同龄人的交流。国外研究发现,3岁大的儿童就喜欢操纵计算机并能在标准键盘上输入简单的命令。计算机的吸引力转移了儿童对其他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的注意力。大约有5%的儿童是电脑游戏迷,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看卡通片的时间要大大多于阅读的时间。一项关于网络使用与社会卷入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显示,使用网络的时间越多,被试与家庭成员的交流时间以及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就越少。同时那些经常上网的被试报告有更强烈的孤独感和压抑感。研究者认为过度上网会损害被试的情绪和社会调适,造成儿童社会卷入度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4)影响儿童的道德价值形成以及道德行为的表现,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当儿童成为电视广告的受众群时,人们普遍地注意到了电视广告对儿童的种种影响,当然也包括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由于电视的多元信息带来了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儿童却由于缺乏对广告信息息的完全判断和认知能力,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混淆了“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限,从而失去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的判断力。暴力、商业化、性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对儿童危害最深的内容。
(5)大众传媒向儿童展示了性别角色定型的内容,并影响着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我国学者对儿童所接触的课本、课外阅读材料、电视节目、录像片、流行歌曲、畅销书及广告等媒介的分析发现,在这些媒介内容里存在着性别角色定型。具体表现为:第一,对女性使命的误导。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现实不符,没有如实反映妇女参与社会发展的多种角色和多方面作用,将女性描述为“贤妻良母”角色或辅助男性的角色,并因其对男性的无私奉献得到赞扬。这类媒介表现暗示着女性的使命只是做“贤妻良母”,女性的才能和潜质使她只会做“贤妻良母”。在对儿童影响较大的广告媒介中,女性总在洗衣机、洗衣粉、洗碗机等家庭用具的广告中扮演主角。大众媒介无形中夸大了男女两性在职业生活中的差别,无意中贬低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第二,对女性美的误导。仅仅肯定女性的外在美,而忽略女性的其他方面的重要才能。女性的内在创造力、丰富的个性、潜在的才能等都难以一见,形成对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第三,对女性性格的误导。在一些儿童书籍、电子游戏和课本中,男孩被描述为主动的、调皮的(一种被现代社会肯定的积极特征)和聪明的,并且被父母寄予较高期望的。相比之下,女孩则常常被描述为善良的、安静的和被动的。已有研究表明,传媒所展示的这些性别角色定型的内容,对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具有以下影响:①影响儿童性格、人格的发展。传统的角色定型要求女孩是安静、服从、努力的,男孩子则是要生气勃勃、有创造性的。②影响儿童对人生理想的选择。男孩偏向于肯定自己的勇敢、进取和创造性活动的品质,女孩则偏向于肯定自己的关怀、努力和遵守规则等品质;男孩倾向于向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发展,女孩则倾向于向非创造性方面发展。显然,这种媒介信息不利于儿童(尤其是女性儿童)的个性发展。在大众传媒中的性别角色定型的影响下,儿童的性别角色社会化表现出一种“窄化”的趋势,即两性儿童的天生潜质、多种才能和丰富个性被导向传统的角色定型。儿童更容易关注自己是否能成为媒介中的典型的男性或女性,而忽略发展自己的潜质、才能和个性。被类型化了的儿童实质上是失去自我或失去主体性的儿童,他们常常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成为角色定型的牺牲品。
12 12 分享:

相关课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