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数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1

数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多启发诱导,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那么数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学策略。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凡是学生能直接“摘到或跳一跳能摘的果子”,教师决不“摘”给学生“吃”。

1.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教师设计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呢?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宽松,学生要说的话很多,人人有言可发。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图形变了,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了上面的基础,再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容易了。

数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项交流中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便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交流的能力。

2

以问促思,形成主动学习

“学习自疑问开始”,良好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探求的欲望,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是在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解决中实现的。

1 教师有效地呈现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计灵活多样开放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可以促使学生从简单的模仿解决问题转化为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因为有了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做铺垫,所以,本课中老师直接给出问题:“根据你求面积的经验,你认为可以怎样来求梯形的面积?”这一问题一经抛出,学生就会联想、搜索以往的知识经验,就会去猜想、验证自己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并且最重要得是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问”促思,形成主动学习

2 开放教学过程,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质疑提问,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应尽可能地开放课堂,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学习的习惯。如在教学“9加几”时,让一位小朋友用小棒演示“9+4”的思考过程后,老师启发其他学生提问。有的学生问:“为什么从4根里拿出1根放到9根里?”有的同学问:“为什么不从9根里拿出放到4根里呢?”“为什么要凑十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的,是开放发散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呈现与解决中深化。学生在一系列的疑问交流中培养了问题意识,主动获取了知识。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但是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仍有许多教学跳不出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怪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经常只是简单的传递和灌输知识,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

“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教学,许多教师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出示例题,让学生计算,然后直接要求学生观察分母并进行分解质因数,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虽然学生在老师的强制灌输下,能够机械的模仿知识,但对知识并不能获得深刻地理解。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课时,在学生完成化成小数的计算后,并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分母,先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系呢?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有的学生就提出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来论证,如: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母,最后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课堂中,教师敢于放手,善于启发,不越俎代庖,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评判,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的学习活动应当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课堂教学,教师不要一味单调重复性讲解,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把课堂变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教师的角色要做出改变,通过有效地启发、引导、合作,让学生在民主平等、信任、宽容的氛围中探索新知,点燃智慧,树立信心,感受数学的魅力,以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数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数学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