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语文有哪些教学方法

1

语文有哪些教学方法

语文有哪些教学方法?常听人们说,听一堂好课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正是对执教者“教学艺术”的褒奖,对执教者来说,课之所以上得好,其“秘诀”就在于成功地运用了“教学艺术”。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1.悬问设置法。小学生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语文有哪些教学方法

2.释题引申法。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师,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3.背景介绍法。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2

营造美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一、沉醉朗读,把握作品的脉搏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多么美妙的天人合一的读书境界,那朗朗的读书声可以穿透风雨,甚至穿透语言本身,形成一种精神的召唤。文字是思想的载体,但它如果处于一种静态,只能是许多符号的堆砌,其思想性,艺术性无从可言。只有通过朗读,通过目视,来一次心灵的对话,才能激活文本,文本才能获得生命,其思想性,艺术性才能飞扬起来。

朗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在朗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此时的文本就成了读者心灵间的一个载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必然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观照而有所思。例如,通过对课文《春酒》的多角度朗读,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春酒,而是对母亲的怀想,对故乡的浓浓思恋,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是思家怀乡之深情。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既深刻又全面。

二、揣摩词语,感悟语言的张力

语句是作品的组成材料,又是作品灵魂的载体,古今中外的作家没有一个不重视字词运用的。贾岛的“推敲”之炼字佳话,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绿”字意境全出。福楼拜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形容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这些例子说明关键词句承载着情感,意境,性格,主题等,只有抓住词句学习,才是语文的本体学习,才不会出现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尴尬,才不会出现满眼声光电多媒体所奴役的花里胡哨,才不会被几个不着边际的大而不当的问题所左右而架空分析。通过对课文丰富的词句品味,学生在体验揣摩词句的妙趣中,找到了解读语文作品的钥匙,即通过对文本与细部的词句的探幽发微,推求细部与细部之间的关联,从因果联系中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关注细节,倾心于文本的对话

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慧心,好深思的文本细读者。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细节。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心”。引导学生对课文《春酒》中“我”的关注,让学生领略了细节丰富的内涵:仿佛看到了小琦君喝春酒以及喝春酒时的那份憨态可拘、天真烂漫、聪慧秀气的可爱形象,形神毕肖,栩栩入生;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慈爱善良,勤劳节俭,大度无私的母亲形象,倍感亲切,如在眼前。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1必须全身心沉浸在语文这一美丽的世界中

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生活、纷繁社会、人生命运、思想情感。她是所有学科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当我们步入语文的世界,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世界。我们学习语文,就是在不断地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我们说话、我们写字、我们阅读、我们作文,就是一个鉴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和丰富美的过程。语文,似乎是在教诲人去如何完成那光辉灿烂的人生之路,而这种教诲却是潜移默化的,是对人生的一种熏陶和感染,完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永远和人生相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

2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使之成为广泛学习语文的平台

新教材强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语文能力,编排体例也变成了用人文话题来统领的一个个专题,希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简单的只学习一些语文的知识。新教材中的课文,绝大多数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和伟人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这些课文里本身就含有许多语文知识点,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其实就是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过程。如果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学习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就真正成为了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和改造者。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3必须持之以恒地做好积累工作,练好语文基本功

一个人的语文修养的高低,取决于其语文基本功是否扎实。同学们进入高中后,首先,要努力使自己学会说一口流利而较标准的普通话。平时在听老师示范朗读,听电台的广播以及看电视台的节目时,留心学习他人正确的发音及朗读的技巧;早读时大声朗读课文,并请老师、同学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的发音。学习语文,既要重视书面语言,又要重视口头语言。朗读,可以锻炼口头语言,帮助你学好语文。朗读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控制声调的高低,最重要的要理解课文的词句,边读边思索,边读边体会它的思想感情。朗读得好,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就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其次,要努力使自己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第三,要努力使自己养成“我手写我心”的写作习惯。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创造的过程,创造出新的语言,新的形象,新的境界,新的观点,甚至于新的表现形式和作者全新的思维方式。

4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同学们去“说”

说什么呢?当然不是漫漫而谈,不着边际,游离于课本之外和远离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去谈,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有人说,语文和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任何形式的文章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当然有的高于生活,比如文学作品)。现在的语文教材选用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是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这样一来,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如在上《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我’对小兄弟喜爱风筝的行为进行了精神虐杀,我们也许在阅读中予以极大的同情,你在童年时(或者现在)或许也喜爱某样游戏,你有过小兄弟这样的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顿时,课堂沸腾了,同学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说到动情处,有的无可奈何,有的气愤不已,有的一脸悲伤,表情不一而足。通过这一问,同学们既道出了自己的经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以前要老师不断重复解释同学们才懂的问题,现在同学们通过设身处置去感悟就可以体会到。经过“课文―学生―课文”的循环,同学们加深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体会到语文并非远离我们,也并不是那么难学。在自信、尽情地表达中,同学们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亲近感,兴趣也就会随之产生。

让同学们去“演”

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特别是记叙文)。以前老师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引导同学们运用“想象”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彩。美其名曰“想象”,其实,仅想象是难以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并且这样也给一些“思想懒汉”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现在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是采用“演”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第一次的文学尝试》时,对于文中讲到的希金斯自杀的幽默画,让同学们去表演这幅画的内容。同学们在台下即刻行动起来。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内容,有些同学还有一定的创造性,加进希金斯的表情,不时地引发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同学们的表演非常幽默,不用我多讲,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就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

再比如《风筝》这一课的课后练习题三,以前我的讲解方式是叫同学们去思考、讨论,然后叫一两个同学来回答了事。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能够认真去完成的只有极个别“听话”的同学,大部分同学只是做局外人。如今我则叫全部同学动起来,试演一下小兄弟的这种表情和这几个动作。一声令下,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同学在认真表演,有的同学则在一旁予以指正:“眼睛不能动,才是呆看。”“嘴巴没有张开。”“你不是惊呼,而是在欢呼。”“你是在跳跃,但不是高兴的跳跃。”……这样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不用我分析与讲解,同学们在表演中体会到了这些用词之妙,体味到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以及“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的残酷。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再现了课文的情境,成为了文中的角色,实现了人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表演满足了同学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觉得语文知识可以在表演中去体会,去感悟。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语文有哪些教学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