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语文教学方法反思

1

语文教学方法反思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喜欢模仿这一爱好,去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和启发性的学习。 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反思

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兴趣

语文学习的阅读和写作,本身与生活紧密相连,而将语文教学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才能让学生觉得不是那么空洞无物,从而可以依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刻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生活,然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行教学。 教学有方,但无定方,有模式不惟模式。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事项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获取知识的开端,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所经“点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

学生除了对新奇的、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首先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抓住课文中的对比。教材中强烈的对比也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主要因素,它能使学生快速的进入角色,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是课堂效率成倍提高。这样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学方法反思

语文教学注重课堂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阶段,对新鲜事物都比较好奇,活泼爱动,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语文课,也让每个学生都喜欢上思考和想象。 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运用学法进行自学探究,自己发现问题,并与同伴协作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压抑、恐惧,心情愉快,情绪饱满,同时教师要敢于让学生质疑,使学生有轻松感,在这种教也愉快,学也愉快的氛围中达到和谐统一。

首先教师要立足教材中的佳作美文,要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在心中引起共鸣,使学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诱导和培养。 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时,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课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故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讲述他们知道的其他小英雄的故事。这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可以与小伙们分享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自己进行表述,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

2

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氛围

通过示范朗读,传递情感信息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教师要运用教材的“情理”,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通过调节自己语音的高低轻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表情的喜怒哀乐,将课文中文字语言及其蕴涵的感情声情并茂地传达给学生,点燃学生感情的火焰,使他们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知识、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让学生从教师悦耳的语音、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丰富的表情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教学《岳阳楼记》这一托景言志散文名篇时,我先用一种低沉、缓慢、凄苍的语气形象地描绘一个阴冷的画面;阴沉的天空,湖面被霏霏的细雨笼罩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特别是傍晚的时候,虎啸猿啼,更令人倍感凄凉恐怖。然后,转用一种轻快活泼的语气具体地描绘晴朗的画面:阳光灿烂,湖面平静如镜,鸟儿在飞翔,鱼儿在游动。尤其是皓月当空的夜晚,光柔歌悠,甚是使人心旷神怡。这两景一阴沉一晴朗,都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地感到“迁客骚人”的“悲”和“喜”。学生的情感随教者的朗读而发生了或悲或喜的变化,同时为学生进一步领会下文要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崇高境界做好铺垫。教读《背影》一文时,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哀伤”的,课堂气氛应该是严肃的。如果一开始就简洁地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作者写的是什么时候见到的父亲的背影?为什么在写父亲的背影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接着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就能一下子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学生就能怀着真挚的感情去体会作者的“心声”,思考有关问题,学习有关知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知识和理智的增益,又有思想感情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宽松和谐是优质课堂氛围的“前奏曲”

传统语文教学是采用文道统一、文以载道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然而,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道理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道理,却往往没有情感体验。而这种缺失与课堂氛围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语文课堂要凸显人文性,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在课堂上,师生应是合作者,要彼此尊重,地位平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才能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学生才能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兴致盎然地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进入语文学习。

笔者在讲授流沙河先生的《理想》一文时,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有的慷慨激扬地说:“我长大后要做一名科学家。”有的态度庄严地讲:“我长大后要成为外交家。”对于这些理想,我们听后都会给予赞扬。而有一个学生略带羞涩地说:“我长大后做一个农民,是个懂科学的农民,不再像我爸爸一样常常洒错农药。”这是多么富有童真的表白,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真实的想法,虽然有些稚嫩,但确实很本真。笔者认为任何进步的、与时俱进的理想都是值得肯定的,笔者鼓励全班同学给予他热烈的掌声。在这堂语文课中,学生畅所欲言,理想的信念深入学生心里,能够让学生明白理想不一定是多么高远,也许在身边很多看似平常却不失伟大的工作中同样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文本与生活的关系

文本,即为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本是来自于生活的,是生活的结晶。所以,对于分单元呈现的相同题材的作品要努力引导学生发现他们的生活渊源。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背影》、《老王》、《信客》、《台阶》一组课文,都选了生活中的普通人,选了弱势群体,在教学这一单元课文前做单元介绍时,就让学生了解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了解他们的出色品质,了解他们的人性闪光点,思考我们应如何去面对这些人,应有怎样的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深入回忆与再了解,然后在课堂上再现生活的真实,让学生讲出身边的那份感动,再进行学习课文时就会有真实感,学生就有兴趣学。然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分辨假、恶、丑,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文本与语文的关系

文本是语文的一部分,不是语文的全部。很多教师可能没有走出这样的误区,那就是认为语文就是那几本教材。语文就是要求一个人会思想、会表达、会分析、感受。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恰当使用好教材这一载体,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比如说优美的诗歌、散文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美读的能力,培养学生情商的提高,做到脑、口、手并用。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把伟人的抱负与胸襟抒写的酣畅淋漓,学习这首词就要跳出文本,要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些常识,要想象现实生活中的白雪皑皑的美丽画面,又要有感情的朗诵,可引导学生课后在高山、旷野朗诵,更能品味到伟人的情怀,更能品味到诗作的壮美意境。

三、生活与语文的关系

生活是语文的大熔炉。语文教学应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鉴于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大语文思想”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即为“大语文”。例如教学沈复的《童趣》,我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物外之趣”,文中的“物外之趣”是哪些呢?学生自然能紧扣文本回答,然后再把学生的思想领向生活:我们也有有趣的童年呀!大家玩过哪些有趣游戏呢?有没有突发奇想呢?这样,学生的思绪回到从前,自然也会讲出自己生活经历中的很多童趣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

4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明确目的,主动学习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的;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的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篇课文,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

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语文教学方法反思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