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1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改进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抹杀了。因此,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这就是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要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再别康桥》一课可采用情境导入,利用课前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融画面、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为一体,创设读的情境,激发学生读的欲望,使之很快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二、营造气氛,整体感知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初读课文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一,在初读过程中要突出读的目的和层次。在学生初读课文中采用四读法:一是读正确,做到读准每个字音。可采用放声来读。二是读通顺,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句子。可采用限时间来读。三是读流利,做到朗朗上口。可采用同桌互读或分组读。四是读后提出问题。随后可针对疑问有重点地读。一般来说,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如能做到正确、流利,那么他们对课文内容就理解了60%左右。基本理清了文章思路,理解了主要内容,进而在师生交谈、讨论中完善阅读体验。第二,在初读过程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自由读、小组读、默读、放声读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读书。总之,教师在初读这一环节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反复读书,充分读书,使学生在整体上通过朗读、理解、体验来初步领悟课文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内容和情感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三、突出重点,抓住文章主旨

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内容、重点词语来读,是阅读教学中的第二步。课文的重点部分往往是文章的高潮所在,精髓之处,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才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内容反复读,抓住重点词汇充分读,从而达到以读促讲、以读促思的目的,变听懂为读懂,让学生自主地感悟语言,激活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如在指导学生读《斑羚飞渡》一课中“羚羊飞越山涧”这一部分内容时,从整体入手,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思考课文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再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标出描写动作的词,再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最后齐读课文感悟思想感情。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思考、批画、理解,既理解了课文的重点内容,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抓住重点才会读得生动,读得精彩。

2

营造语文阅读教学的氛围

注重教学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恰当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的语气生硬,他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跟你对着干,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厌学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同样,课外也应该注意与学生的语言沟通,使他们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

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都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愉快、动情、着迷。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为此,教师要注意做到三点。一是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是学校的教学用语,语文老师要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但语音要准确清晰,而且必须讲究感情真切,节奏抑扬顿挫,语言力求生动活泼。这样的语言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叩动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二是能将书面语言转换为口语。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把作品需要传达的思想转换为口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易于理解文章内容。三是适当运用体态语言,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阅读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描述动作、神态的词语,条件许可的话,我就会借助口语和体态语言来解释。 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为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手段。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上课伊始,我在组织“寻找成功者的足迹”语文活动课过程中,如果按往常的做法,教师用尽心机查阅资料,归类整理,示范导拨,结果是活动中热闹一番,活动后不见效果或效果不大,进而导致了学生的依赖性。这次活动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亲自查阅资料到生活中捕捉事例。

开始学生的依赖性还很强。“老师,怎么找?找什么?”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成功?你有没有一次得到成功后的喜悦?成功者走过的路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们开始翻阅“红领巾书屋”,查找各类报刊,深入家庭、社会了解成功者的事迹。对班内几名较差的学生,我也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查找、整理材料。当我逐一审视他们的材料的时候,我很是吃惊,一双双稚嫩的手笔记下了超出教师想象的范围。当我惊奇地问他们内容的来源时,他们自豪地说:“是爸爸、妈妈帮我找的。”“是我看《无手少女的世界》这本书体会到的。”“是我查阅名人轶事时见到的”……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接下来,我又发动大家自己编写串联词。又是一番思索,又是一番辛劳。他们编写的串联词,语言虽然很童言,条理却很清晰,内容也很丰富。我只是将其中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了修改。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语文活动进行的相当成功,课堂教学达到了出乎意料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成功之路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除此之外,我还采取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我能行”“我也行”“我们行”一系列语文朗读比赛。积极进行扩展性的课后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学本领、长知识,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同学们去“说”

说什么呢?当然不是漫漫而谈,不着边际,游离于课本之外和远离于他们的实际生活去谈,而是根据课文内容,找准切入点。有人说,语文和生活的内涵和外延相等。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任何形式的文章内容均来源于生活(当然有的高于生活,比如文学作品)。现在的语文教材选用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是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这样一来,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如在上《风筝》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我’对小兄弟喜爱风筝的行为进行了精神虐杀,我们也许在阅读中予以极大的同情,你在童年时(或者现在)或许也喜爱某样游戏,你有过小兄弟这样的经历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顿时,课堂沸腾了,同学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悲惨”遭遇,说到动情处,有的无可奈何,有的气愤不已,有的一脸悲伤,表情不一而足。通过这一问,同学们既道出了自己的经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以前要老师不断重复解释同学们才懂的问题,现在同学们通过设身处置去感悟就可以体会到。经过“课文―学生―课文”的循环,同学们加深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且体会到语文并非远离我们,也并不是那么难学。在自信、尽情地表达中,同学们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亲近感,兴趣也就会随之产生。

让同学们去“演”

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特别是记叙文)。以前老师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引导同学们运用“想象”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彩。美其名曰“想象”,其实,仅想象是难以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并且这样也给一些“思想懒汉”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现在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是采用“演”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第一次的文学尝试》时,对于文中讲到的希金斯自杀的幽默画,让同学们去表演这幅画的内容。同学们在台下即刻行动起来。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内容,有些同学还有一定的创造性,加进希金斯的表情,不时地引发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同学们的表演非常幽默,不用我多讲,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就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

再比如《风筝》这一课的课后练习题三,以前我的讲解方式是叫同学们去思考、讨论,然后叫一两个同学来回答了事。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能够认真去完成的只有极个别“听话”的同学,大部分同学只是做局外人。如今我则叫全部同学动起来,试演一下小兄弟的这种表情和这几个动作。一声令下,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同学在认真表演,有的同学则在一旁予以指正:“眼睛不能动,才是呆看。”“嘴巴没有张开。”“你不是惊呼,而是在欢呼。”“你是在跳跃,但不是高兴的跳跃。”……这样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不用我分析与讲解,同学们在表演中体会到了这些用词之妙,体味到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以及“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的残酷。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再现了课文的情境,成为了文中的角色,实现了人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表演满足了同学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觉得语文知识可以在表演中去体会,去感悟。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