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朴新教育
广州朴新教育采用1个老师,小组与1对1,2种教学方式,让学员夯基基础、成绩拔高两不误,共性、个性同兼顾,提升学员水平。

语文教学反思的方法

1

语文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是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特别重视的一项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它的重大意义,充分发挥它在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要做好每一课的课后反思笔记或课后小结工作

语文教学课后反思笔记或课后小结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尝试。教师如果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会使教师尽快成长为新时期的复合型研究教师,因此,它对语文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课后小结和反思笔记,就是指教师在课后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偶然的想法记录下来,并重新审核自己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的行为。

教师要不断反思教学理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年轻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自然能全身心地认真投入工作,但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如果长此以往,就会慢慢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年轻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在深层次上转变教育理念,并用于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要尽心搞好每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首先搞好每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充分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步骤;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整理好充分的教学资料;设计好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巩固好刚学的新知识。通过这些事先设计好的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并使学生能活学活用刚所学的新知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氛围

通过示范朗读,传递情感信息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既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也是“以声传情”感染学生的过程,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在的内蕴的,教师要运用教材的“情理”,用“动情”的语言传达“动情”的事。通过调节自己语音的高低轻重、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缓急、表情的喜怒哀乐,将课文中文字语言及其蕴涵的感情声情并茂地传达给学生,点燃学生感情的火焰,使他们在强烈的感情驱使下学知识、受教育、懂道理、明人生。让学生从教师悦耳的语音、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丰富的表情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

如,教学《岳阳楼记》这一托景言志散文名篇时,我先用一种低沉、缓慢、凄苍的语气形象地描绘一个阴冷的画面;阴沉的天空,湖面被霏霏的细雨笼罩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特别是傍晚的时候,虎啸猿啼,更令人倍感凄凉恐怖。然后,转用一种轻快活泼的语气具体地描绘晴朗的画面:阳光灿烂,湖面平静如镜,鸟儿在飞翔,鱼儿在游动。尤其是皓月当空的夜晚,光柔歌悠,甚是使人心旷神怡。这两景一阴沉一晴朗,都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从而让学生深切地感到“迁客骚人”的“悲”和“喜”。学生的情感随教者的朗读而发生了或悲或喜的变化,同时为学生进一步领会下文要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崇高境界做好铺垫。教读《背影》一文时,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哀伤”的,课堂气氛应该是严肃的。如果一开始就简洁地提出这样两个问题:“作者写的是什么时候见到的父亲的背影?为什么在写父亲的背影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接着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有关段落,就能一下子把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学生就能怀着真挚的感情去体会作者的“心声”,思考有关问题,学习有关知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知识和理智的增益,又有思想感情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营造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氛围

设置教学疑难,激发求知欲望

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的是显露的,有的是含蓄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巧妙设置教学疑难,以疑激情,在学生渴求解疑过程中激发其情感。在讲《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牺牲的那个动人的场景时,没抽象地问:“这儿对无名战士进行了怎样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也没有一般化地问:“无名战士牺牲前说了什么话?有怎样的动作?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而是这样提问:“无名战士留给人间的最后的语言是什么?留给人间的最后的动作是什么?这些语言动作显现了他怎样的心灵?怎样的精神?和一般人相比,他伟大之处在哪儿?”这样的提问,可以一下子把学生的心灵抓住,将感情“吊”起来。如此一问,无名战士无私忘我的心灵光辉四射,学生的感情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

上课伊始,我在组织“寻找成功者的足迹”语文活动课过程中,如果按往常的做法,教师用尽心机查阅资料,归类整理,示范导拨,结果是活动中热闹一番,活动后不见效果或效果不大,进而导致了学生的依赖性。这次活动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亲自查阅资料到生活中捕捉事例。

开始学生的依赖性还很强。“老师,怎么找?找什么?”于是,我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成功?你有没有一次得到成功后的喜悦?成功者走过的路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们开始翻阅“红领巾书屋”,查找各类报刊,深入家庭、社会了解成功者的事迹。对班内几名较差的学生,我也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查找、整理材料。当我逐一审视他们的材料的时候,我很是吃惊,一双双稚嫩的手笔记下了超出教师想象的范围。当我惊奇地问他们内容的来源时,他们自豪地说:“是爸爸、妈妈帮我找的。”“是我看《无手少女的世界》这本书体会到的。”“是我查阅名人轶事时见到的”……

接下来,我又发动大家自己编写串联词。又是一番思索,又是一番辛劳。他们编写的串联词,语言虽然很童言,条理却很清晰,内容也很丰富。我只是将其中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了修改。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的语文活动进行的相当成功,课堂教学达到了出乎意料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成功之路的艰辛和成功后的喜悦。受到品德教育的熏陶。除此之外,我还采取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我能行”“我也行”“我们行”一系列语文朗读比赛。积极进行扩展性的课后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学本领、长知识,使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一堂语文课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同学们去“争”(“争论”)

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方俗语有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你站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过去的语文教学,往往强调所谓的标准答案。这其实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是一切语文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主要看是什么问题,比如记叙文中的六要素、议论文中的三要素等都有相对固定的标准答案,但是,像文章中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在特定场合的心理状态、联系读者的实际谈体会等这些问题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非得学生要怎样回答,就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不懂变通。由于各人的生活阅历、人生体悟、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

如在上《山中避雨》这一课的时候,我先叫同学们针对课文的这一题目展开想象:假如是你来写,你们会写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内容各异,就是没有一种和作者想的是一样的。然后,开始学习课文。学完课文后,我再问学生:“课前你们所说的内容和课文内容完全不一样,是不是作者跑题了?你有没有更好的题目?”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同学说作者并没有跑题,题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起因。有的同学说作者跑题了,因为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乐以教和”,跟中心没有多大关系,干脆就“乐以教和”为题更恰当。我没有支持他们的任何一方,而是继续让他们讨论,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本课的学习。课堂上的争论,有利于同学们厘清各自的思维过程,培养各自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争论,同学们间的思想得到碰撞,生发出许多连老师也想不到的火花。这些都是同学们积极思考的思想结晶,他们的这种创造性行为,如果能得到老师的及时肯定,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激发出来。

让同学们去“演”

教材上不乏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段落句子(特别是记叙文)。以前老师对于这些段落句子总是一读了事,然后引导同学们运用“想象”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彩。美其名曰“想象”,其实,仅想象是难以体会其妙处的,充其量只能算是隔靴抓痒,并且这样也给一些“思想懒汉”以可乘之机,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消失殆尽。现在对于这些段落、句子的处理是采用“演”的方式,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学《第一次的文学尝试》时,对于文中讲到的希金斯自杀的幽默画,让同学们去表演这幅画的内容。同学们在台下即刻行动起来。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好地再现画面的内容,有些同学还有一定的创造性,加进希金斯的表情,不时地引发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同学们的表演非常幽默,不用我多讲,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就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语言风格。

再比如《风筝》这一课的课后练习题三,以前我的讲解方式是叫同学们去思考、讨论,然后叫一两个同学来回答了事。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能够认真去完成的只有极个别“听话”的同学,大部分同学只是做局外人。如今我则叫全部同学动起来,试演一下小兄弟的这种表情和这几个动作。一声令下,同学们立即行动起来,有的同学在认真表演,有的同学则在一旁予以指正:“眼睛不能动,才是呆看。”“嘴巴没有张开。”“你不是惊呼,而是在欢呼。”“你是在跳跃,但不是高兴的跳跃。”……这样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不用我分析与讲解,同学们在表演中体会到了这些用词之妙,体味到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以及“我”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的残酷。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再现了课文的情境,成为了文中的角色,实现了人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表演满足了同学们的成就动机,使他们觉得语文知识可以在表演中去体会,去感悟。

以上是广州朴新教育整理的语文教学反思的方法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语文学习网专栏。